top of page
Stationary photo


娛樂文化:數碼時代的記與忘記
蔡青琳 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 (二年級)

2021-22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金獎

  臨近期中考試,學生們都恨不得把整個學期的知識都塞進腦袋裏,牢牢記住永不忘記。然而,現實中的「永不忘記」未必如想象中那麼美好。美國神經科學家在Neurocase(2015)中首次提出了名為「Hyperthymesia/Hyperthymestic Syndrome」的記憶綜合症。患病者「AJ」會情不自禁地記下生活和新聞上樁樁件件的大事、瑣事,永遠不能忘卻。Hyperthymesia就好比現代數據化的娛樂文化——我們每天在臉書的限時動態、微信的朋友圈和朋友記錄、分享生活點滴,上網瀏覽各種YouTube視頻——我們在數碼時代的娛樂文化圍繞着機械式的人工記憶,將生活轉載成一個個雲端/硬盤檔案。在現代生活娛樂文化中,我們必須看清記與忘記如何塑造及改變娛樂文化以及對我們的影響,并通過平衡記與忘記創造並活出屬於自己的娛樂人生。

  數碼時代迎來了全新的娛樂文化。錄製片已取代現場表演,成爲全球最盛行的主要娛樂媒體。現今的人類娛樂模式以及生活模式好比一套現場錄製的電影——谷歌將我們的網絡搜索存進數據庫,IG、推特對我們在一年前、十年前的今天所作過的事瞭如指掌,甚至連最講究「現場性」的娛樂媒體——戲院話劇——都逃不過被錄像、存檔的命運。數碼娛樂文化使我們失去「被遺忘權」,我們網上瀏覽過、發佈過的一切都被封存在互聯網的記憶體裏。在公開、公眾、永不忘記的數碼娛樂文化中,我們的公眾形象由我們從小到大所公開做過、說過的一切組成,不論好壞都逃不過被別人議論。現實生活中的品行在虛擬娛樂生活的舉動前反而顯得微不足道。在數碼娛樂文化中,我們公開分享過的發言、行動、故事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被上載、複製、儲存起來,成爲互聯網記憶體中永不遺忘的史事之一。

  除了失去「被遺忘權」和自己的過往的「擁有權」,數碼娛樂也驅使我們步入「過度回憶」的深淵。社交平台會提醒我們十年前所發生過的事件,電視節目會回顧陳年舊事,不時會勾起對往事的遺憾、惋惜、傷感情緒。過度回憶對活着的人來說是一個重擔,完美記憶的數碼娛樂文化用往事束縛着我們,不允我們忘記往事,漸漸使我們沉醉於早已逝去的時光而痛失光陰,難以自拔。阿根廷名著《博聞強記的富內斯》描述一位墮馬後得到完美記憶的19歲男孩。他擁有無限的潛能和才華,卻不但無法成就偉業,還變得「像一尊青銅雕像,比埃及更古老,早在預言和金字塔之前就已存在」,最終因于肺充血而英年早逝。男孩的故事雖為虛構卻值得參考,它引導我們深思人類失去遺忘能力的後果:無限的記憶只會帶來無限的煩惱,過份沉溺於往事的細節便會忽略這段記憶的深層意義,難以踏實生活向前邁進。

  在數碼娛樂文化的影響下,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前行?與其天天忙着記錄、存起生活所發生的一切,不如灑脫地把事情忘掉。適量地忘記是創意的開端,只有通過放手、遺忘,我們才能突破過往和現有的限制,無拘無束地迎接下一天。對於樂壇上「復古狂熱」(Retromania)的現象,著名音樂新聞記者西蒙.雷諾兹評論道「歷史必須有個垃圾箱,不然歷史就是個垃圾箱」。的確,如果我們堅持把所有的往事記錄並復現,則無法脫離過往,無法成長,無法探索杳無人跡的小徑。牛津英文文學教授艾瑪·史密斯說:「我認爲最精彩的話劇表演都是我們在記憶裏已經忘掉一半的。」通過忘記,我們可以參與娛樂創作,將書本、電視劇、和朋友的時光加以剪接,掇菁擷華,留下最令人回味無窮的片段。

  有人認爲我們應當盡量牢記所發生過的一切,有人認爲我們應當想方設法把一切不如意的往事忘卻,我卻認爲我們應該在兩者之中求取平衡。牢記一切使人因背負着過往而心疲力倦,因爲銘記所有人的一切過失而多心傷感,因爲受往事約束而泥古拘方。反之,如果人們隨便把所有經歷過的逆境、挫折都忘卻,則無法「經一事長一智」,永遠原地踏步。學會適當地忘記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寬恕和寬容,不論線下交際還是數碼娛樂,我們都應該給予自己和身邊人成長的時間、空間和機會。

  在數碼娛樂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可以通過主動選擇記與忘記來重拾主導自己生活、娛樂的權利,通過忘記發揮創意,並擴充成爲寬恕自己和他人的能量。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過境遷,我們再也無法完美複製回憶中當天演唱會熱血沸騰的氣氛,無法尋回充滿童真的兒時玩伴,更無法復現往昔的自己。既然如此,又何必强求,不願忘記呢?

評審評語

  該文是一篇典型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作者從現實出發,明確指出數碼娛樂文化讓我們失去「被遺忘權」,也驅使我們步入「過度回憶」的深淵。數碼娛樂文化的這些負面影響,促使作者提出「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前行」的問題。作者通過分析給出其解決辦法,就是在數碼時代我們應該在記與忘記之間求取平衡,要學會適當地忘記。該文引經據典,分析到位,條理清晰,文字簡潔且有力。若最後再進一步指出如何求取「記」與「忘記」平衡,該文將更為完美。  

​                                          周潔茹女士

得獎感言

​  能夠獲得這個獎項令我喜出望外,感謝評審老師對我寫作能力的肯定和鼓勵。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從另一個視角思考數碼娛樂文化,通過忘記發揮創意。

masks_Vlad Hilitanu.jpg
wxx配圖1.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