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徙的廚房
吳筱萱 專業會計學(一年級)
2021-22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一」組銀獎
我有時會暢想,如果有一天我攢夠了錢買下自己的房子,這間房子會是怎樣的。它地段如何,裝修風格如何,社區環境如何種種,我都不確定,不過,它一定一定會有一間寬敞通透的廚房。只因我堅信,廚房是家的靈魂所在。
十歲以前,廚房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兩扇木框推拉門上嵌着雕花玻璃,推門進入,面前水池對着兩扇窗,可以看到樓下孩子們嬉笑打鬧,老人家坐在香樟樹下閒談下棋,午後的陽光會以恰到好處的角度傾瀉進屋內,明媚而不刺眼。左側是灶台,右側是冰箱和儲物櫃,排布井然。出門即是餐桌,一張實木桌子,寬厚得令人安心,上面鋪着米白色桌布,鑲了荷葉邊,還有黃和紫的小花做點綴。我很喜歡坐在餐桌旁,看着媽媽在廚房裏忙忙碌碌。她咔咔咔切菜,接着是菜下鍋時呼啦啦一陣,動靜不小,一顛勺,食物的香氣便從鍋中升騰,一路飄進我的鼻腔。這是孩子眼中神奇的魔術。
我媽是廚房的全權責任人,廚房區域常年存放着親朋送來的幾箱大米、數筐雞蛋,加上臘魚臘腸臘肉,筍乾蘑菇紅棗枸杞等等土特產,在如此情況下,仍能保持整潔有條理,全是我媽的功勞。收納技能滿分,她的烹飪技術也不算差(正所謂吃人嘴短)。媽媽拿得出手的家常菜不少,此外她常做一道中西混合式的家常早餐,打散兩個雞蛋,用饅頭片裹勻蛋液,下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再用鍋中餘油餘熱煎幾片火腿,配番茄片或生菜葉,再加一碗稀粥,相當有創意。當時覺得平平無奇,現在吃不到了,反倒叫我念念不忘。
由於我媽提倡晚餐從簡的健康飲食(我覺得這是她懶得做飯的藉口),如果只有我跟她兩人在家,她便要大刀闊斧地刪減菜單。每次我爸說晚上有應酬不在家吃飯,我心中就警鈴大作,暗道不妙,下午五點多悄悄靠近廚房,果不其然,電飯煲裏正煮着稀飯,惱人的米香味已經竄了出來。對於不喜稀飯寡淡味道的小孩兒來說,這簡直是驚天噩耗晴天霹靂,意味着晚上不僅要喝稀飯,還只能吃涼拌豆乾黃瓜絲(運氣好的時候或許還有中午的剩菜),沒有我喜歡的土豆絲燒茄子排骨藕湯!小孩需向媽媽略略撒潑,換來一根冰淇淋,心裏才算是得到了些許安慰。
在我看來,這間有煙火氣的廚房,讓房子真正成為「家」。但像所有曲折的故事一樣,到這裏我要說,「可惜好景不長」。我長到十一歲,一家人搬到了我的學校對面,爸媽從此開啓租房陪讀生涯。新家地處繁華市井,還是新開發新裝修的樓盤,但是廚房實在太小。新廚房呈「一」字形,灶台、水池、冰箱一列排開,盡頭是半扇臨街小窗,打開來只能看到烏泱泱的人流車流,順便附贈超強噪聲。整個空間狹窄逼仄,容納兩人都有些勉強,一人炒菜時,另一人要從她身後過,需側身,收腹,迅速滑步通過,每次做飯都如打架。做事慢吞吞又想幫忙的爸爸時常會被媽媽數落,不用說,我更是從此便被逐出廚房重地,被勒令「專心學習」。
不過,放學歸來的孩子對可望不可及的廚房熱情依舊。爸媽忙着做飯,我埋頭書桌前,看着數學作業,眼神卻早已失焦,耳朵精準捕捉到從廚房傳來的切菜聲已變為炒菜聲,於是默默算起還有多久才能開飯,準備掐準時機衝出房間,大腦運轉得可比做數學題快多了。
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後來一家人搬到北京,我們一直四處租房。和許多父母一樣,爸媽希望住的離我學校近些,讓我每天能多睡一會兒。租來的房子裏,廚房大多狹小且衛生狀況不佳,在裏邊做飯是純粹的煎熬。高中晚自習開始,我在學校解決晚飯,爸媽也索性在單位食堂吃完再回家。廚房在我們忙碌的身影後面漸漸黯淡,萎縮,積灰。不過,我腦海裏仍保留着一間溫暖明亮的廚房。有時,我會回想起某個童年的下午,坐在餐桌前,舔着雪糕,看着廚房裏媽媽的背影,南方和暖的風從窗縫吹進屋裏,送來孩童的歡聲笑語,再睜開眼睛,撲在我臉上的只有北京野蠻不識趣的西北風。
最後,我們終於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小家。高中畢業,我終於又有時間圍觀媽媽做飯,還能幫她打打下手,洗菜、剝蒜,打蛋、醃肉,順便偷師她的廚藝。廚房似乎終於又回到了記憶兒時的模樣,像一隻大雁,飛過雪山草地,掠過一座座城市灰蒙蒙的天空,最終又降落在出生地,一個明媚的小湖邊。
可惜我最後算是辜負了爸媽的期待,大學沒能繼續留在北京,來到了香港。不那麼忙的時候,我也會去公共廚房給自己做點吃的。鍋中冒出的絲絲熱氣,總能撫平我的一切焦慮。我很慶幸來香港之前的暑假跟在媽媽身後,有模有樣的學了幾道菜。模仿着家裏人的手藝,離家再遠,也能在熟悉的味道騰起的一瞬,回到餐桌,周身被暖黃的燈光包裹,無比心安。
評審評語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讀書人、文化人的跳板,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數不清的名哲與學者,數不完的明星與作家,只要作者多認識香港,深入一些,便會明白,今日爸媽或者不以為然,不過香港有過這麼多出色的人駐留甚至長居,香港自有香港好。南北文化不同,文章用北方視角仔細觀察南方尋常,處處都是趣味,寫來動人。文筆不故意抓高度,就從日常出發,頗有專欄寫作的規模。
袁兆昌 先生
得獎感言
獲此獎項,不勝欣喜,收到消息時興奮得跳上椅子,實在幼稚得很。很榮幸獲得評委老師們的認可,還要特別感謝徐霞老師的指點和鼓勵。此文不過書寫小女孩對家的依戀,小愛而已,卻也是心底真情。若能帶給大家帶來些許暖意便也心滿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