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ink Sugar


長在木頭上的豆腐花
陳諾琳 統計學(一年級)

2021-22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一」組銅獎

  豆花迷的我趁閱讀週走遍油尖旺,卻怎也找不到平日最愛去的豆腐花小店。我的印象中,豆腐花是裝在木桶中的,然而目光所及毫無木桶蹤影,為了重拾兒時的快樂,我即使知道鐵桶裏也可以說是豆腐花,我也草草走過。鬱悶至極、正想放棄之際,手機通知欄彈出一條信息——「豆腐花製作體驗工作坊」。對啊,找不到就自己做,豆花總不能躲着我吧。

  工作坊的導師叫陳伯,年過半百,從小賣豆漿、豆花為生,磨豆的手藝一代傳一代。陳伯說,「好吃的豆腐花對原料要求高,而且費時費力,現在磨豆都無人用人手石磨咯。」。這麼一來,街頭巷尾豆腐小店前的大鐵桶和磨機,是被行家證實了是不可逆轉的災難了。儘管如此,陳伯的小店正是以人手磨豆而聞名,「一桶豆腐花最少需要十幾個小時,從浸豆開始。」。數平方的廚房中,地上一盤盤浸水的黃豆,我實在幻想不到風光的豆腐花起點竟是這麼簡單樸素。

  洗過後一瓢一瓢放進石磨。我試着體驗手磨,驚覺其極難推動,像旋轉的唱片,發出低沉的聲音,磨吧,磨吧,有種不能抗拒的無奈及哀傷。一輪輪又像年輪,漸推漸順,漸推漸進,從陌生到熟悉,重複的軌跡,不知不覺時日已過,這豆漿有點生活的味道。寥寥幾分鐘,手磨的痛苦從手心蔓延到肩膀,肩膀蔓延到全身,一桶白純純的生漿終於躲過無數次半途而廢的危險,順利出生。然而裏面還有很多豆渣,要用紗布過濾,徹底燒開才能變成合格的豆漿。陳伯將熱騰騰的豆漿盛放在我心心念念的木桶裏,稍微冷卻然後加入石膏粉,待豆漿凝結。這個熟悉而醇香的豆味,是磨豆機給不了的。果然豆腐花是長在木頭上,不是鐵上。

  木桶的勺子是扁扁平平薄薄的鏟子,鐵勺子輕輕的來輕輕的去,留下光滑的刮痕,把豆花柔柔的抱起柔柔的放下,少女點來說,就像是公主抱,碗裏豆腐水嫩嫩的水靈靈的,記憶的大門不由自主地打開了,兒時品茗豆腐花的情境和一片片白玉花瓣在糖水中浮起。撒下一勺黃糖,為少女化上胭脂,動人極了,一點點綴不多不少,使整體更上一層樓。我小心翼翼地捧着碗,一勺入口,鮮嫩滑嫩,細膩溫柔的南方景緻融在一片片豆花中,一口豆花口中打轉,一股清流湧上心頭,一陣暖意傳遍全身,讓人身心都沉溺下去。

  在小木桶子裏盛開的豆腐花,從一顆顆平實的黃豆進化,成功的要訣是耐心和努力,就像陳伯,日出而作,鍥而不捨,將豆腐推廣,機磨的豆花沒有血汗,風味自然遜色。生活裏,或許沒有過人的天資或稍前的起跑線,唯能將勤補拙,確立目標後,唯有咬緊牙關熬過層層磨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方能是所想的結局盛放,到達終點時,成就感、愉悅感,在無言之中能讓人忘情不已。

  果然豆腐花是長在木頭上的。一片片豆腐花在舌尖、在心頭綻放,成為生活的點綴、成為駛往目標的燃料。

評審評語

        油尖旺昔日不少豆品老店,城市發展把這些珍貴老店都夷平,換成一個個工作坊。文章從生活片段著手,以黃豆在小木桶裏「進化」、豆花製作時的氣味、豆花的外貌與味道,寫出老香港經年努力的人,保留著什麼珍寶。

袁兆昌先生

得獎感言

​  能夠獲此殊榮實在驚喜,感謝老師指導和評審賞識。木頭上的豆腐花綻放無分季節時分,細膩溫柔的南方景緻融在一片片豆花中,其背後的文化與手藝更是科技沒法替代的,願更多人懂欣賞豆花的美。

IMG_6103.jpg
wxx配圖1.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