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家的路
陳仲喬 歷史系
2016-17年度「大學中文」組銅獎

  若說我於世上最熟悉的事物,第一是我家,第二便是回家的路。兩者之中,我較喜歡「回家的路」,那是我處於世界與自家之間的時候,是一段思考的時間。

 

  我回家的路,若以離家最近的港鐵站為始,大致十分鐘路程。先經過巴士站,繞過某設計學院,再經過公園便到達。夜晚月光皎好,最是閑適。晚上汽車少,空氣較清新,仔細點,會嗅到樹木的香氣。矇朧中你看不清對面的行人,對面也看不清你,這段時間只屬於自己。

 

  而最近,我發現這條路變得越來越長。十八歲之前,多是從中學回家,與我家之間只有兩個港鐵站的距離,以前不覺,如今知道                                                                              那是相當短。十八歲後,讀大學,回家要花一個多小時,從粉藍色線走到綠色線,再從綠

                                                                            色線走到紫色線,回家如此之遠。大學二年級,住宿了,往往週末方回家,於是地理距離

                                                                            再加上時間距離,離家更遠。有時候感到困惑,事務之繁重,人事之複雜,讓我覺得家裡

                                                                            的自己最簡單。

 

                                                                      回家的路,意義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你正在回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你顯

                                                                            露真實的個性。在那個地方,你喝茶,睡午覺,翹二郎腿,大聲打呵欠,一切隨心所欲。

                                                                            在那個地方,有母親炒菜的香氣。而現在,你正回去那個地方。

 

 

  其實不止我,許多人離家、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甚至迷失在廣闊的社會。

 

  回想起兩年前的自己,尚是高中生。那時我一心考進歷史系。如今夢想成真,我依然很享受歷史系的生活。然而有次到髮廊剪髮,髮型師記得我上次剪髮時正值放榜前夕,於是問我現在讀什麼學科,我回答歷史系,她卻一臉驚疑:「歷史!你將來怎麼找工作 ?你怎麼會選歷史!」我自豪於自己的選擇,社會卻不認同。

 

  中三選科時,大家總說理科最好,商科其次,文科最不應。於是有些理學系的同學,披著科學家的外皮,內心始終藏著一個小畫家。我最好的朋友熱愛文學,現在讀會計,也總抱怨會計的工作少了分魅力。中國古代,自宋朝開始已有纏足的風俗。這是病態的審美。有些人天生腳大,不行;有些人天生扁平足,不行,必須要有弓彎的弧度。清末,終於放足咯!如今現代社會,似乎又重現這種風氣:我們的教育制度,何嘗不是強逼學生放棄自己的天性?有「錢途」的工作,就是香港人最欣賞的三寸金蓮,崎型得很。大家一窩蜂去彈鋼琴,拉小提琴,又要參加朗誦比賽,全然不管自己本身腳大腳小,如何發揮天生我才?我們視纏足為文化陋習,是落後的文明,偏偏我們又把自己重新綑綁。

 

  香港中學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最優秀。大學生也時常戲言香港只有一所大學——不就是香港大學!不是「Band1」(第一成績組別)學生,不是香港大學學生,就是不上進。這種標籤貼滿一身,蒙蔽了人真實的面貌;看一個人,可否不看標籤,而只看真實的他?看他的談吐,看他的笑容,看他讀什麼書,看他喜歡什麼電影?而非看他的校服,亦非看他的積分點?——看自己亦然!

 

  而讀大學,除了感受到「錢途」的壓迫,還有來自同學間的壓力。每逢下雨天,假如把兩傘放在公用的傘架上,那是自尋死路。翻找一下論文材料,再從圖書館出來,雨傘就會不翼而飛,這個預測,很可能比天文台之天氣預告尚要準確。我可沒有騙你,上「秘密專頁」(secret page)看看吧,那些對小賊的挖苦、怒罵、嗔怨……遍地都是。大學生之間,這也不是新鮮事了。倘若別人聞說此事,也大多輕笑一聲:「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眼見不少同學,在這片風氣之中漸漸麻木,甚至覺得無所謂,還參與其中,我不禁嘆息。莫說他們,有時候我在宿舍煮飯,也有衝動「借用」一下別人的醬油。記得有一次協助舉辦某活動,同事提議到飯堂「借用」十隻鐵叉作遊戲道具。「會歸還嗎?」我問。「當然不。」他答道。難道是我太迂腐嗎?最終,我沉默看他把叉子借走。如今回想,我感覺自己是「同犯」,無論是再芝麻綠豆的事,當時我應力陳己見。「任何符

合自然的言行,都值得你去做,不要因為別人的非議和指指點點而改變方向。任何事

情只要是正當的,你便有權去做。」我以《沉思錄》此番說話教訓自己。

 

  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一個人,是如此不同。有人嘗試教導我們:「適者生存」。

然而現代人只是在適應一個狹小的暗角,殊不知世界之大足以容納我們之獨特。我不

是要標奇立異,只不想扼殺自我。

 

  我承認自己還太年輕,此番言論太輕浮。在家,在父母面前,毋需面對世界,確

實那時我們都是任意妄為的少年,但那是真實的自己,而非被扭曲之三寸金蓮。我們

在各種紛擾的價值中迷路了嗎?我想,我們沒有迷路,而是在別人的非議和指指點點

中,強迫自己改變方向。

 

  走上回家的路吧!回到自己的赤子之心,沒有任何地方比那裡更美好。

 

評語

 

讀這篇文章,眼前出現一條拋物線。文題是「回家的路」,開首扣題說理抒情,還未到中段,線路弧形而出,吐說種種看似不大扣題的經歷、觀察、需要反省之處,最後又拉回文題的方向。個人比較喜歡看似偏離題旨的部分,寫得深刻、真誠。文筆不錯,全文有一股內在的力和氣,導引這條拋物線。(王良和)

 

「回家的路」是一個好題目,不在家也不在外,介於兩個世界之間,如作者所說,是「一段思考的時間」。但文章後段集中於寫家之美好,而非路上的思考,未免有點可惜。(謝曉虹)

 

赤子心志,擇善固執,行文剛勁,思想殊深。(鄭政恆)

​學生感言

很榮幸得獎。感謝有這個平台,讓我分享自己的文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