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霧非霧
張偉亮 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2015-16年度「大學中文一」組銅獎

        文瀾堂的學生雜誌編輯室裡,一盞昏黃的燈照亮我的桌案。我凝視著案頭那份完成了一半的文稿,輕輕嘆了口氣,把燈關掉,讓黑暗淹沒僅有的一點光。

 

        收拾好稿紙,關上電腦。甫踏出文瀾堂,馬上感到空氣中的濕潤。原來我正走在霧中。第一線光從另一邊的山陵透出,將漆黑驅趕至另一邊的天際。時值清明,春雨紛紛,白幔噬下整個中大山頭,天空成了宣紙一張。朦朧中,依稀晨光以線條勾勒出對面兩間新書院和國際生宿舍的輪廓。望遠方,燈火寥若晨星,看來有人跟我一樣徹夜未眠。有頃,天愈明,線條更顯分明,組成了點、線和面三種層次,井然有序,教人嘖嘖稱奇。

 

        霧中的清晨,一切皆十分安謐,整個校園睡著了,
睡著了。穿過中藥園,沿著濕漉漉的羊腸小徑前進,一
時綠樹成蔭,一時重見天日,頗有柳暗花明之感。風吹
樹,沙沙之聲鑽入耳蝸;水擊石,潺潺流水洗淨思緒。
一旁的校友徑刻著歷屆逸夫書院畢業生的芳名,霧氣在
金屬板上添上一層磨砂,令其更顯陳舊。這裡見證過多
少人來人往?霧來、霧散,除了幾絲濕氣,不留下一點
痕跡,而人也不過如此。路旁幾棵由校友植下的洋紫荊
雖未盛開,青青綠芽已經鑽出,那一抹綠尤為耀眼。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故「人」倚「木」而「休」,
此話當真。

  

        文瀾堂側有一條甚不起眼的樓梯,拾級而上,通往不為人知的櫻花園。數棵河津櫻樹苗佇立於霧中,形態甚美。可惜潮濕天氣不利櫻花盛開,這裡的櫻花也凋零得七七八八。地上盡是落英,枝葉上僅餘數個搖搖欲墜的花蕾,在霧氣中似乎顯得不太精神,但仍然滲出淡淡的花香,香遠益清。我告訴自己,不必悲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年此刻,花會更美。

 

        走上二宿橋,又是另一番風景。更上一層樓,高處不勝寒。一首玻璃詩為單調的背景增添幾分詩意,點綴橋後正在沉睡的山城。遠方的吐露港也是平靜如止水,一艘小船劃破了海面,然而這對大海並不算是甚麼傷害,大海很快就自癒了。船,自霧中來,往霧中去,不留下存在過的證據。

 

        回到房間,室友正在熟睡。我小心翼翼地卸下背包,爬上床上。窗外的一片白在晨曦下開始消散,消散。很快,我也進入霧鄉了。

 

        霧來、霧散,除了幾絲濕氣,不留下一點痕跡。

  

 

評語​

寫景具畫意,文字富詩質。偶有陳套的用語,但意在言外,情藏景中,對人,對文化的感念,自有一種至誠之語調瀰漫全文。某些線路的鋪設,稍覺著跡,刪去末段,似更自然。(王良和)

 

意境清雅蘊藉,行文簡約而精準,整體內容視野寬敞豁達,更難得地配合中大風物中的人文精神氣氛,感知新舊足跡,點染遠近風景。唯結語在霧來霧散以外,仍值得再思內在精神之實質所往。(陳智德)

 

學生感言​

在山城,螻蟻稊稗也能引起深思,看似平凡的往往蘊含各種人生哲理。人來人往,花開花落,好事總如蕓花一現,錯過了就不復在。霧非霧,而是人們錯失當下的懊悔。在此感謝大會對敝作的賞識,以及大中老師的教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