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中劍柄
朱嘉榮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研究生)
2017-18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公開組 銅獎
慣性從褲袋取出八達通,甫踏上校巴,才回過神來,偷偷把目光從司機旁側移至後排座位,裝作若無其事把握緊的手悄悄塞回褲袋。車窗外不同團體以節奏聲量和地震,吸引火車站出入往來人流的一瞥;側旁有人派著單張,詢問對方是否新生。新生的定義,是從班主任牽引的生活,突然在某種形式上解放出來的身分嗎。新生這個偏正式的合成詞,彷彿纏綿著十八歲的青春氣息。
車上堵滿了踢著人字拖,在及膝短褲下展露著毛茸茸的男生;及把烏黑厚密的頭髮,自然在肩上微微捲曲散著的女生。身上穿著不同學系團體設計的短袖上衣,在背著窗外透過林蔭樹葉芟剪的光線影照下,是未經歲月雕琢的剪影。登山路上,竟有種回鄉氣息。山路蜿蜒而略帶陡峭,校巴緩緩穿過連密的枝葉。路旁偶有學生拿著厚碩的參考書上下斜,汗水沿著太陽穴髮鬢下巴尖滴在封了膠的書本封面,盯著前方,沒有一點吃力的表情。溜過數個巴士站牌,在大葉榕樹下拐了又拐,漫長的山脊線不斷後退,火車站已漸漸縮小,山腳的大樹退化回樹苗。不同的教學樓往左方四十五傾斜,公路往右推移,灰黑的水塔愈顯巨大,剛直分明的線條,就如一把巨劍倒插在山嶺,只露出厚實的劍柄。不久前,中間內陷的長方形處,正掛上黃底黑字的大型直幡,不知是哪個滴著汗仍臉不改容的學生,攀上劍柄的末端。
沒有預兆,天色提早暗了起來,窗外的景色被雨
痕糊了一片,一陣冰冷的感覺從玻璃傳至鼻尖。
撐起雨傘,離開巴士站。中央大道上,散落著大
大小小形狀對稱而邊緣利落的雨傘,一朵朵荷葉
在漣漪中張開、浮蕩,向新亞錢穆圖書館飄流。
圖書館外散落著凌亂的雨傘,直遮與縮骨遮重重
交疊,人們隨意把雨傘放在一旁,離開的人們又
隨意取了一把。我把雨傘放在門前一角,輕彈背
包上的水珠,走進了圖書館。
穿過書法的展覽,在木製的書櫃中轉了又轉,踏著小台階攀上書櫃最高的一層,又走下來。在書海中流浪太久,分不清該前往的方向。挑完書本,走上二樓,發現樓梯旁有一室外閱讀室。為了書本的自身安全,圖書館慣常封閉的環境讓人感到侷促,過於寂靜的環境,亦令人難以專注舒適地翻書。在圖書館內,思想就像受到了封鎖,但這竟有戶外的閱讀空間,透著清涼的空氣,自由流動。隔著透明的玻璃,雨水聲打落在書本上,在木櫃之間更顯清脆。若坐在雨點下靜靜翻書,頗為風雅,惜未達「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境界,亦不想添上「破壞公共財物」的罪名。
離開圖書館,雨點打落樹葉的聲由連密至疏落。迎面走來數名婦人,她們以普通話問路,思考了一會才知道問的是「天人合一」之景,惟我只讀了碩士一個學期,某程度上算是新生吧。只好笑笑搖頭。在圖書館旁想找個地方收拾書本,竟走到了圓型廣場,一群穿著畢業袍的學生,冒著微雨坐在圓型廣場的梯級上,等待前方中央的相機的咔嚓聲。部分畢業生在兩旁刻有新亞畢業生名字的鋼板下拍照,手上拿著傳統的花束及毛公仔,還有長長的自拍桿,頗為狼狽。各人都在閃光燈下展露喜悅的心情,把數年青春錯雜的心情,盡量儲存在一張小小的記憶卡內。中央腳架的位置,數年前來這圓型廣場的時候,是周保松教授站著的位置。在擠擁的百萬大道集會後,徒步去至這裡聽周教授的演講,當中內容早已零落如碎片,只記得那時抄下的一句:「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改變,世界便會改變。」中大的景色沒太大變化,起碼樹木依舊。畢業生的喜鬧聲與相機的咔嚓聲,在半圓開放的設計中,回響著,這裡容納著紛紜眾聲。
從新亞走到大學圖書館外,雨水化為霧氣,從山上淹下來,瞥見一輪半月才知入夜,便打算從小路直達利黃瑤璧的課室。經過秀英竹與細葉榕旁的中藥園,漆黑的鐵欄裡滲出樸實潮濕的泥土味。雨珠沿著葉脈晶瑩剔透,憶起夜行導師所說「黑泥白石反光水」,黑夜中就只有水,靜靜在折射月光。雨珠於交錯的樹幹間破繭成螢火蟲,與隱約的蟲鳴和應。前方婆娑的樹影中透出火紅的光,不知是汗還是雨從頸椎後竄進衣內,冰寒的觸感經肩胛流至腰部的神經,紅光伴著潺潺的流水聲添了一份詭秘。我小心翼翼在濕滑的石級上挪動,橘黃的街燈旁是一道棗紅的橋,在微弱昏黃的影照更像血紅。後來才知道這是富有詩意的「小橋流水」,詩意與寒意,原來只差一點。急步逾過橋頭,偌大的鳳凰木在薄霧中盤踞在旁,走到出處,戛然想起《霧中風景》中以血畫的大樹,不知最後槍聲中,他們又能否找到霧中的樹。
從樓梯走上課室,利黃瑤璧一樓有一露台。漫長的黑夜,沒有吞噬中大廣闊的山景。點點的燈光由山腳延接天上星光,在高低有序的建築物中,多少老師在教職員室中埋首工作,又多少學生在課室內神思飛緒。用「萬家燈火」形容眼前山城此景好像不太適合,又好像很適合。萬山剪影上,一把劍柄牢牢屹立著,清晰分明。不知攀上劍柄的他,所看到的風景又會是如何。
評語:
題目有韜光養晦卻不止於此的暗示,讀者須抓住社會事件為線索細讀,才不會浪費這個作品。順著劍的比喻,「藏」、「出鞘」、「拔劍」的意味,與文中輕盈的描述玄妙呼應。部分文字比較拖沓,過度細緻卻少韻味。 (麥樹堅)
筆法細膩,感覺自然,書寫校園,留有餘韻。 (鄭政恆)
以巨劍倒插來形容新亞水塔,形容得相當巧妙。散文寫雨中的大學校園,文字在細膩處見出作者的觀察及省思。 (鄒文律)
得獎感言:
在變化動盪的世界中尋找不變,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