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人文學科之必要
王芝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二年級)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優異獎
根據考評局報告[1],二零一七年文憑試約六萬一千名考生中,報考人數最高的人文學科為地理,有約九千五百人報考,而報考人數最低的英國文學,只有約三百人報考。而香港人一般認為出路較好的數理科目、工商科目中,報考人數最高及最低的是生物科及物理科,分別有約一萬三千人及近一萬人報考。從應考人數可見,高中學生更願意選擇數理或工商學科。
在這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不只是香港不重視人文學科,世界各地也採取同一「策略」。中國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日本十數所國立大學回應政府要求,削減對人文學科的資助、收生數量,甚至取消人文學科[2];二零一一年,美國資助人文學科的金額,僅為資助數理學科的百分之零點五[3]。各國忽視人文學科的情況可見一斑。
人們大多鄙視人文學科,認
為它們「沒用」,因為人們不能
靠修讀它們,去創造價值、造福
人群,社會沒有必要花上一大筆
資源,供這一群文人「無病呻
吟」。誠然,我無法否定數理、
工商科目對社會的貢獻,畢竟沒
有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
人,我們無法享受打破地理時間
界限的通訊便利,無法一窺世間
萬物綻放殞落背後的美妙,無法
打敗各種寄生蟲、病毒和細菌。
但,這就代表我們可以拋棄人文
學科嗎?
首先,人文學科和其他學科實際上相輔相成,永遠不應站在對立面。以經濟學為例,經濟學中要觀察統計數字,繼而找出個案是否能反映某個定律[4],從而研究人類行為。當中人們運用工具分析數字規律、趨勢等,屬於數理科目範疇,但及後將結果與社會現象比較的時候,如果沒有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歷史學的支撐,單憑數字和理論,難以解釋一組數據背後的意義。例如由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泰勒所發現的「裙擺理論」[5],他發現女性裙擺的長度,與當時經濟狀況成反比,經濟越好,裙擺就越短。這套理論在今天彷如無稽之談,但這套理論卻能套用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的美國。當代女性於經濟狀況良好的時候,買得起絲襪,所以可以穿短裙炫耀,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她們只能穿長裙掩飾自己買不起絲襪。要是不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我們永遠不可能解讀裙擺長度和經濟之間的關係,那麼喬治·泰勒找出的數據就只能是一堆數字。既然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互相成就對方,就不應處於二元對立的局面。
而且,人類需要人文學科,才能真正地進步。以洋務運動為例,當時中國向列強學習,實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我們學習他們的船堅砲利,學習他們的數學、科研成果,卻不屑學習他們的哲學和擁抱改革的熱情,我們數理、硬件方面是進步了,人文、心態卻不進反退,結果我們得到了槍枝和砲艦,卻沒有更團結、威武的軍隊,最終被打得落花流水。反觀日本明治維新,不但改革軍事,而且還改革政制、教育等方面,當時日本無論科技、制度,還是開放的思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時進步,長遠改變了日本的地位。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單靠人文學科改變未來,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人文學科對人類思想的影響,人文學科有必要存在,方能與其他學科一起改變人類,一同進步。
有人說,在這個已經習慣往前看,並嘗試搶先一步、征服自然的社會,回首看歷史、人類發展進程和那些對社會毫無經濟效益的定律,是無用之極的事情。但正是因為這個世界走得太快,我們才需要人文學科來放慢速度。我們已經位於食物鏈頂端,各種動物、植物理論上唾手可得,即使不能控制天災氣候,也能準確預測並作出反應。但我們似乎還不滿足:我們要控制生命,要複製植物、羊、甚至人類;我們要擺脫一切麻煩的事物,交由人工智能下決定;我們要打破自然淘汰的殘酷,即使人類帶有各種引起生育問題的基因,也要用試管和儀器努力克服生理障礙。世人固然應為這些科技突破鼓掌,但難道我們能忽視其背後所衍生的道德、倫理、社會問題嗎?誰為複製技術負責?誰能確保擁有高度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就永遠是機械人?當我們借用精子和子宮,誰能定奪嬰兒真正的父親或母親?如果沒有哲學、社會學等人文學科,人們真的會意識到超前的科技對人類未必是一件徹底的好事嗎?隨著社會發展,道德、倫理等觀念固然要隨之改變,但如果沒有人文學科,我們可以憑甚麼比較、審視現存的底線?難道我們能用算式和化學反應,計算出新一代應有的道德觀念嗎?
同時亦有人認為,用「人文素養」為人文學科辯護,蒼白又無力。他們覺得人文素養無須靠人文學科培養。的確,我們無須人文學科,也能禮待別人,也能出於同情而幫助有需要的人,也能保持謙虛,三省吾身。但人文素養還包含借古鑒今、批判比較、尊重差異等「能力」。而要借古鑒今、批判比較、尊重差異,我們必先知古知今,這不就是為甚麼我們不能拋棄人文學科嗎?我們不可能從物理、化學、氣象學中知道歷史事件和種族差異。不讀歷史,就不會知道戰爭是殘酷且低效的解決矛盾的方法,說不定美國如今就不會與中國打貿易戰,而是開展真正槍林彈雨的戰爭了;不讀政治,那麼別人寫一篇論文跟你說外國一直很民主,中國一直很專制,你就會因為覺得寫論文不會做假而完全相信了他的說法——但外國曾經也很專制,中國曾經也不是如今這副模樣;不讀社會,就會盲目覺得堯舜禹行蟬讓制,是因為他們真的毫無私心、為民著想。我們之所以要有人文素養,是因為我們需參考歷史,幫助我們作出明智的選擇;需多角度比較,了解事件背後真正的因由,明白我們不能相信一家之言;需辨明真假,以免被有心之徒利用。沒有這些人文學科,我們不會有人文素養,當我們盲目愚昧、無知衝動,社會還能是如今這副面貌嗎?
綜上所述,人文學科對推動人類發展有正面影響,故不應被看低,並有存在的必要。
注:
[1] 香港考評局:〈2017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報考統計〉,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Exam_Report/Examination_Statistics/dseexamstat17_2.pdf
[2] 香港電台:〈部分大學捨棄人文學科〉,http://app3.rthk.hk/special/pau/article.php?aid=1386
[3] 同上。
[4]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課程·經濟學〉,http://admission.cuhk.edu.hk/tc/programmes/ECONN.html
[5] 國家圖書館學術知識服務網:〈甚麼是裙擺理論?〉,http://ref.ncl.edu.tw/%E5%AD%B8%E7%A7%91%E5%B0%88%E5%AE%B6%E8%AB%AE%E8%A9%A2%E5%B9%B3%E5%8F%B0/%E7%9F%A5%E8%AD%98%E5%85%B1%E4%BA%AB%E5%9C%88-%E6%96%87%E7%AB%A0/%E6%AA%A2%E8%A6%96%E6%96%87%E7%AB%A0/1093-.html
得獎感言:
很榮幸能獲獎,十分感謝黃納禧老師的耐心指導。希望大家銘記與文字產生共鳴的浪漫和感動。而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在尋覓真理的路上,我們似乎需要人文學科,幫助我們尋找光明和正義,或者給我們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