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個人 
李璇敏 翻譯系(校友)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公開組 銀獎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除了一道時有時無的影子伴在身後,甚麼都沒有。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和她說過話的人寥寥可數。上課、下課;吃飯、走路,能結伴同行的活動,她都獨自完成了。這和她想像中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完全不一樣。儘管如願以償考了進來,卻沒有在這裡樂不思蜀。

 

  到底哪裡出了錯?這已經是她在校園裡的第三百零七天,但仍然迷茫無解。就像被困在一望無際的地平線上,來來回回的同一條路,怎樣也找不到出口。

 

  當然,像她這樣的人,必定會有個類似「基地」的地方,才能承載那些無法與別人分享的秘密和憂思。讓她可以暫時卸下沉重的基地,在蒙民偉樓七樓旁的一條小斜坡上。

 

  光潔的玻璃門引路,向右拐,存著一條分
岔小徑。上面那條路通往合一亭,下面那條則
是誠明徑,沿著蜿蜒山路走去,志文樓便藏在
蓊鬱蒼翠後。林間闃寂無聲,她總不會出走太
遠,在誠明徑上走了二十一步,便會停下。

 

  那裡有兩張長椅,彼此間隔著一定的距離
與世無爭地靜默著,鐵欄後佇立著曲面鏡,鏡
裡映像歪曲不平,照不出景物的本相。站在這
裡,極目眺望,遠處便是吐露港,透明的風吹
皺了柔藍海面,夕陽餘暉點點灑落,波光粼粼,
水何澹澹。地平線上是起伏的高樓建築,但從
這裡望過去,卻又變得極渺小,五指幾可覆蓋。
目光盡處是連綿千里的山巒,深淺交錯,層層
疊疊,像一幅靜謐的山水畫。

 

  這裡鮮有人經過,就算有,也只是匆匆略
過,不曾駐足停留。這裡是中途站,不能是終
點站。但她經常獨自坐在這裡,坐上一個黃昏,
看天邊,看人間。來的時候一個人,走的時候
也是一個人。

 

  直到一天,第三百零八天,她不再是一個人。

 

  她無聲地注視著天邊變幻拖沓的晚霞,一人也無聲地坐了在旁邊長椅的盡處,隔著三個身影的距離。真的悄無聲響,假如她不曾低頭的話,餘光絕不可能瞥見他。

 

  他一言不發。只是手裡緊捏著一張紙,手臂上青筋暴現,緊抿雙唇,滿佈心事的目光鎖定某處。他身上帶著獨特的香氣,一種莫名甜得近乎發膩的味道。

 

  這是他們的初見。可也沉寂得像一套黑白默劇,沒有人說話。

 

  沉默裡時光流逝如沙,起身散場時各奔東西。一直這樣,直到第五天,他開了口。

 

  「你在等人嗎?」

 

  她一愣,有了一陣受寵若驚又措手不及的空白。很少人主動與她說話。

 

  她搖搖頭,又反問:「你呢?」

 

  他也搖搖頭。

 

  不等人,卻又像在等著誰似的坐在這裡。對話便這樣戛然而止,無始無終。

 

  第六天,兩人又坐在那舊位置上。夜幕低垂,晚風過境。遠處是高樓大廈的稀疏燈火,葉子被吹得簌簌響,忽有點淒淒涼涼。他問:「蒙民偉樓八樓的天台,你去過嗎?」

 

  那裡她沒去過,曾聽說有人在那裡一躍而下,光是想像那血肉模糊的畫面,心頭一顫,寒毛直豎,猛地搖頭──沒去過,也不敢去。有時候想想,怕死,其實也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念頭,陪著她忍耐到現在。

 

  他從容笑了笑,聲音飄在風裡,似有若無:「應該去看看的。」

 

  她回過頭來盯著他的側臉,他的表情沒有甚麼變化,眉頭緊鎖,像從來沒有鬆開過,眼底下青黑一片,臉色蒼白,血色褪盡,猶如經歷過甚麼劫難般,反倒沒了人的模樣。

 

  她第一次發現,原來沉默是有聲音的。

 

  她似乎猜到了甚麼,張張嘴,有句話想勸。但喉嚨發緊,聲音止在舌尖,終究沒有說出口,活生生的吞了回去。

 

  哪裡輪得到你。她如此貶低自己。

 

  第七天正午,她在蒙民偉樓留連,等待上課,旁邊議論紛紛,說是昨夜有人自殺了,就在這棟樓的天台。八樓。

 

  她手一顫,耳膜突突地跳,沉默地拿了手機搜索新聞。他的相片掛在首頁,零零丁丁的,像懸在樹枝上即將墜落的枯葉。

 

  怎麼也沒想到,那會是最後一面。那句沒有說出口的話,如果,如果她有那個勇氣的話,說不定能使他遲疑一秒。一秒就好,也許結局會全然不同。

 

  她鬼使神差地又來到這長椅旁,看著他昨晚坐過的位置,沉默不語。一陣風揚起了地上的細沙,有如天地遊塵,飄飄渺渺,最後又歸於無有。

 

  活下去,總會有出路的──她心裡喃喃,咬緊牙關,冰冷五指捏成拳頭,關節泛白,一陣無力感挾著內疚襲來。她終究是晚了一步。

 

  獨自坐在長椅上,時光像回到七日前,除了她和她的影子以外,再無別人。一片光風霽月的假象,似甚麼也沒有發生過,但又甚麼都不一樣了。樹影幢幢,風聲蕭蕭,她回頭看,腳印都被埋葬了。不著痕跡地被淹沒在黑夜裡,只能等待下一個黎明。

 

  活下去,你聽得見嗎?

 

評語:

 

文章篇幅不長,卻能夠鋪排出曲折起伏的情節,頗具驚喜。文章的敘事人稱安排得頗為用心,第三人稱的敘事者,能夠營造出故事的陌生感、詭異感,以及人物的孤獨感,加強文章的感染力。文末的點題段落,雖然略見刻意,但在一篇篇幅有限的作品之中,亦算可取,具點睛的效果。(唐睿)

 

《一個人》是氣氛營造非常成功的小小說,但我其實很怕內裡那淒清無力的感覺,它令我想起自己教過的,跟媽媽爭執後,便從31樓一躍而下的一個女生。即便已經過了很多年,這篇文字仍能勾起那一年的無力感!

陳曦靜女士獨具慧眼,稱讚本文的用字非常準確、樸素,營造的氛圍、選取的場景、人物的塑造都是非常完整、成功,主題也很突出、有力。的確,這種寂寞到骨子裡的感受,經常會出現在懵懂惘然的青春裡!

而我只想借文末的一句話,對每一個生活得沉寂又沉重的年輕人說﹕「活下去,你聽得見嗎?」(黃燕萍)

 

一個孤獨的人遇見另一個孤獨的人,並不會因此而不孤獨。他們一個死了,一個因為「怕死」而活了下來。場景的安排簡單而巧妙——小斜坡和天台——一邊是生、一邊是死。文章的節奏也掌握得很好,慢慢的,但偶爾會令人心頭一緊。「活下去」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這小小說令人有點悲傷。(陳曦靜)

 

得獎感言:

 

即使生命相騙太多,仍願風雨同路。

公開組_銀獎_李璇敏_2.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