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蔣辰辛_大中二_優異獎_照片一.jpg

讀「無用」之書,做「有趣」之人
蔣辰辛 數學系(二年級)

2019-20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優異奬

  書分有用無用,而大多數人的「愛讀書」只是愛讀「有用」之書。同樣愛讀書,身居高位的政府領導的目的是政績,努力奮鬥的職場達人的目的是業績,他們可能成功卻大多無趣;同樣飽讀書,沈迷科技的理工學者不諳藝術,熱愛文學的吟遊詩人不識算術,他們可能偉大卻依然不完整。許多人都在鑽研書籍,卻太過功利,眼界只局限於一個領域。而多讀「無用」之書,才能做一個有趣的、完整的人。

 

  「有用」與「無用」的分野實難界定,這裡姑且提出兩種劃分標準——其一,意圖為錢權或名利的「自我提升」功利性書籍是「有用」的,其餘的是「無用」的;其二,對某人來說,自己本領域的書籍是「有用」的,其餘的是「無用」的。

 

  只讀功利性的「有用」書籍之人或許成功,但一定無趣。走進一家書店,擺在入口最顯眼的書會是什麼?《職場新手一百問》《學會營銷》《零基礎入門數據分析》《日語三十天速成教程》等等掛著「焦慮」牌子的書籍琳瑯滿目,你卻看不到詩歌與散文,找不到科學與藝術,尋不到思想與進步。你能找到的書都太「正式」,太「有用」了,好像讀過這樣的書就立馬可以提升自我、玩轉職場、升職加薪、步向成功,你家裡的書架好像連成了一個通向成功的階梯,只等你翻開那些本行間距比字體還顯眼的成功學書籍,你就可以輕易得到那些不可能。這些目的為「自我提升」的功利性書籍,直接地想要追逐錢權與名利。然而你買上一本,錢權與名利並不會降臨在你身邊,反正,你成了「功利主義」[1]的奴隸。你沈浸在被消費主義編織的成功學美夢中,自己說服自己在每日讀書充實自己——事實上,讀那些成功學的三十六個法則、與上司相處的八十一個法寶,真的叫做讀書嗎?試想,你願意和一個張口閉口都是成功法則的人相處嗎?只讀功利性的「有用」書籍,是把自己異化成一個追求「功利主義」的無聊的機器,早已脫離了做人的真趣。

 

  只讀自己專業領域書籍之人或許偉大,但一定不完整。僅僅對自己專業領域了解,而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的人,我們稱之為專家,也稱之為「殘缺之人」。一個資深的大學中文系教授不知道食用鹽的化學方程式,一個在本領域名氣響亮的科學家不知道「文藝復興」的起源地,一個萬人追捧的明星說自己時常看「諾貝爾數學獎」的獲獎文章⋯⋯這些都是我遇見的真實事例。名稱一方的專家,在某些地方卻無知若小學生,甚至不如小學生,用「殘缺之人」形容再合適不過。有人會說,這是「術業有專攻」;但我會說這是「聞道有先後」[2]的問題,有些常識是讀過小學就該掌握的。身為一個數學專業的學生,我可以理解周圍的朋友不懂函數極限的 ε-σ 定理,卻不能忍受一個連勾股定理都一無所知的公知大講特講科學與人文;身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可以理解身邊的朋友不太了解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卻不能忍受一個以為《傲慢與偏見》的作者是托爾斯泰的人大談特談俄國文學的弊端。或許這些人的確「術業有專攻」[3],甚至在自己的領域讀過很多「有用」的書,但他們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如同跛腳的怪物。與他們的交談你願意和一個怪物打交道嗎?只讀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是把自己物化成一本厚厚的專業教科書,枯燥乏味,不堪卒讀。

蔣辰辛_大中二_優異獎_照片二.jpg

  僅讀「有用」之書固然不可取,但又為何要讀「無用」之書呢?如上述所說,讀「無用」之書或許可以讓人更有趣、讓人更完整,但這些理由仍然是偏向「功利主義」的——讀「無用」之書可以讓人變成更有趣、更完整的更好的人,這仍然是立足於「自我提升」的理由,也就是說,讀「無用之書這件事是「有用」的。「多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這種說法當然沒錯,甚至或許有不少人是為了「有用」的效果去讀「無用」的書籍;但我更願意說,為「無用」而「無用」,才是最高尚的讀書方式。

 

  其實理由很簡單,為「無用」的目的而讀「無用」的書籍,沒有追求,沒有罣礙,這時候的人是最自由且豐盈的。被社會上追求「有用」的思潮裹挾太遠,大多數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都已經被束縛在主流價值觀之下。而讀「無用」之書,是為了在一切不可改變的陳舊物質生活以外,保留著一份超越性——遠離主流的價值觀,生長出自己獨立自由而豐滿的精神世界。

 

  我自幼就愛讀書,無論是兩千年前的經典詩歌還是兩個月前的通俗小說,都是我書架上的常客。我時常也讀「有用」之書,我讀程序設計,也讀統計分析。讀這些書並不讓我難受,一是因為我比較享受獲取專業知識的滿足感,而是因為我知道這些知識對我以後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但讀這些無比「有用」之書的我,沈浸至深之時,其實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要追求快樂的人。時常想起小時候心無旁騖地讀武俠小說的自己,那時的我彷彿置身於刀光劍影、江湖恩仇中,逢人就說「俠之大者」[4],遇事就講「江湖義氣」,風陵渡口的江水和華山頂上的微風都是我最真的感受。那時候的我為什麼讀書?好像武俠小說對我的職業發展並無作用,它不能讓我在和他人的交談中顯得有趣,也不能賦予我任何知識的完整性,我愛讀武俠小說,只是因為我愛讀,僅此而已。但武俠小說賦予了我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裡面有劍膽琴心,有俠骨柔情,有我的一切自由且瘋狂的幻想,它讓我成為一個精神上飽滿的人。

 

  讀書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但讀書也是為自己而讀。讀「有用」之書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更好的人,而讀「無用」之書才是為了成為自己心中更好的人。

[1] 「功利主義」:一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哲學,筆者註。

[2] (唐)韓愈,〈師說〉,《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卷12,頁76。

[3] 同上。

[4] 金庸,《神鵰俠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引用文獻

(唐)韓愈,〈師說〉,《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金庸,《神鵰俠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得獎感言:

能獲得老師們的賞識,我不勝惶恐,也不勝感激。與我而言,每次寫作都是一次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我深信「以我手寫我心」,只有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體驗,才會鑄就動人的文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