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學習審美
林德艾 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 (三年級)
2021-22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銀獎
「美」到底是甚麼?婀娜多姿的少女,和藹可親的老伯,還是以上皆非?茫茫人海,我們判斷人的美醜是根據甚麼做判斷?「審美」是一個複雜且哲學性的問題,人們為研究美甚至開設了專門的學科「美學」來奠定審美的規則。然而,我們該如何審美?
對我而言,「美」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對人有一定的吸引力。當人打從心底欣賞或是希望追隨某件事物,而它與外界的環境達成「和諧」時,它便擁有美的特性。
可是當我們看看社會上主流的審美觀,竟然都是對外在美極端且偏激的準則。在羊群效應的影響下,越多人提倡的「美」仿佛就越好、越是正確。尤其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情況更是嚴峻,容不下一絲「不完美」。韓國恐怖動漫「整容液」正揭示了病態的審美。因韓國社會推崇「眼大鼻高下巴尖皮膚白身材瘦削」,片中女主角不停使用「整容液」捏造「完美外貌」,導致面部身體嚴重歪掉而死,與現實上的整容文化相差無幾。BK 整形醫院院長金炳鍵說過:「韓國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換取以某種手段改善外貌的機會。」時尚品牌 ZARA 的彩妝廣告中,超模李靜雯只因沒有遮蓋滿臉雀斑陷入「侮辱亞洲女性」風波,承受大量的網絡攻擊。法國知名模特兒 Issabelle Caro 因工作需要身材合乎審美標準,壓力過大引致厭食症和抑鬱而拍下紀錄片《美的代價》。這些正是偏激的審美觀形成的惡果。如此一來,社會性審美是錯誤的觀念, 那我們該從何開始審美?
「美」的開端本應是順應自然,而非盲目追隨社會定下的標準。根據 BBC 中文新聞的專題報道,理想的身型應落在身體質量指數 18.5 到 24.9 之間,内臟脂肪指數 1 至10,以及腰圍 80 厘米以下(女)。可是,即使達到「理想身型」,距離審美標準還是差十丈遠,豈不是雙重標準?因此,審美的重點並不在客觀數據,並不在社會眼光, 而是順應自然——「健康」就好。每個人的外型都來自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不應生來因外貌相異受到不相等的待遇,因此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以健康為前提合乎「美」, 才是「美」應被詮釋的意思。拿捏了健康,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和自然達成和諧的狀態,自然能行有餘力,創造更多屬於自己具吸引力的特質,與「美」更進一步。
既然「自然」的美已經「不同」,人們在審美上就需要學習尊重並與相異的觀點 共存。人各有異,同樣的標準當然不能套用於所有人身上。每個人的「美」都是獨立 存在并且完全主觀,因此觀點與角度不同,人與人之間「美」的比較都是沒有意思的。我們審美的時候只需要保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就能跳出固有的框框,發掘對美德新 看法。就像知名時尚品牌香奈兒在去年聘用了「大碼模特兒」,正因他們能與「微胖」同樣是美的觀點共存,才打破了傳統「瘦削才時尚」的審美準則,引領時尚圈進入接 納多元外型的新時代,鼓勵了萬千身形「不合乎標準」的男女追求時尚。
由此可見,「美」的終極定義應為遵從内心所向,確立自己的「美的標準」。每個人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審美標準,而不需經過任何人的批准或認同。海蘭(Sylvain Helaine)是一名小學老師,他全面全身都有刺青的外形讓他經常接到家長的投訴。但是,刺青使海蘭感受到生存的快樂,得到勇敢面對生活、阻擋一切人身攻擊的自信, 得以在教師甚至搞笑藝人的生涯發光發亮。海蘭的幽默和善良總能讓學生在幾分鐘内消除恐懼。既然單純的小朋友都覺得沒有問題,家長作為不認識海蘭的人又有甚麼資格批評他的審美?再者,海蘭從師的目的就是灌輸「不以外表斷定人的好壞」的觀念給下一代,讓世界多一點尊重和愛。就是這份善良、真誠和堅定的信念讓海蘭成為他學生心目中「最美的老師」。他不正是準確地定義了屬於自己的美嗎?
雖則柏拉圖曾提出「理性世界」的概念,認為「理型」就是「美」,是完美的和 永恆不變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完美的美」並不存在,亦無須過份執著於世間對於 美的標準。在如此殘酷的社會標準之中,或許我們未能立刻改變世界看待「審美」的 方法。反而學習如何自處、學習欣賞屬於自己的「美」才是繼續積極生活的不二法門。審美的真正方法原來在於跟隨内心的步伐,追隨心目中屬於自己的外形,找到能在社 會中舒適地「做自己」的自信。如此一來,只要活出自信的人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審美」的標準。
評審評語
該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開篇就提出如何審美,先亮明自己對美的看法,接着通過舉例,來批駁社會上主流的審美觀,指出外在美要求極端且偏激的社會審美標準是錯誤的,作者認為美的開端就是自然,應讓自己與自然達成和諧,健康就好,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而非盲目追隨社會定下的準則,因為美的終極定義應為遵從內心所向,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作者最後指出,自然美本身各有不同,人們在審美上就需要學習尊重並與相異的觀點共存,需要學習如何自處,學會自我欣賞,要活出自信。該文有破有立,或先駁後立,或邊駁邊立,有理有據,應當說是不錯的議論文。稍做提醒的是,文中提到柏拉圖「理性世界」的概念里認為「理形」就是美,這裏的「理形」應為「理性」吧。
周潔茹女士
得獎感言
非常榮幸能夠獲得本届的銀獎。藉此機會感謝丘庭傑博士的悉心教導及提名,讓我即便身爲理科生,也得以在文學創作的世界中一展所長。同時希望中大的莘莘學子不要懼怕語文,嘗試從中找到樂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