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9-20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得獎訪問影片

中文大學校園坐擁壯麗悅目的山水風光,孕育出同學的人文關懷和思考,構成一幅獨特的優美風景。同學以文字寫出足迹,由校園走向社會,對社區變遷、人倫情懷及青春的理想與失落等有深刻反思,也成為一種歷史記憶。為鼓勵同學細意觀察周圍的環境,感受校園的山水人文氣息,連結文學,「文學中大」訪問了今屆三位來自不同比賽組別的得獎者。他們將分享日常所思所感、寫作的靈感和心得、對文學的體悟,希望從中引起同學對文學賞析和創作的興趣,啟發思考,擴闊想像。

​*** ***

文學中大得獎訪問(一):〈榕樹〉

(訪問:「大學中文一」組銅獎得獎者陳貝玲同學)

 

「在精神世界裡我嘗試盤結一方森林,養料來自感悟、芸芸眾生以及書籍。」

——〈榕樹〉陳貝玲

 

高山榕、垂榕、細葉榕⋯⋯或許在校園裏您未曾留意,但榕樹就在您身邊,他們見證着一代又一代學生的成長。陳貝玲就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去年她剛進大學,如同其他新生,她離開了中學熟悉的環境,感到的是迷惘和不適應。她藉中大的榕樹,連繫與嫲嫲相處的童年回憶,說親情、談過去、論人生。以平淡的語句,寫出真摯強烈的思念,〈榕樹〉不只是一篇抒情散文,亦是屬於陳貝玲的一份情感記憶。

 

得獎篇章〈榕樹〉全文閱覽:

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19-20-3

​*** ***

文學中大得獎訪問(二):〈不可言說的愛〉

(訪問「大學中文二」組銅獎得獎者温芷昕同學)

 

「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愛不再是藏在心裏的一塊石頭,

也不是從口裏說出來,在沉默之中消散的一口空氣。」

——〈不可言說的愛〉温芷昕

用文字可以捍衛信念,令人反思當下。無可否認,性小眾未得到廣泛社會認同,許多人對性小眾仍然存有偏見。温芷昕是生物醫學系的學生,她的得獎篇章〈不可言說的愛〉記錄與母親的討論,並從哲學和宗教等方面談及接受性小眾的必要性。透過說理論辯,以充份理據層層推進,讓我們透過文字,一同重新反思消除對性小眾偏見的重要,並為弱勢發聲,力求改變社會現況。

 

得獎篇章〈不可言說的愛〉全文閱覽:

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19-20-11

​*** ***

文學中大得獎訪問(三):日月

(訪問公開組銅獎得獎者黃可偉校友)

 

「這些藍色印子都是一個個小小日月,光陰遺留下的痕跡。

——〈日月〉黃可偉

曾聽過這樣的故事:聳立於山上的新亞圖書館其實是一艘宇宙船,因時間沖洗下而被世人遺忘。說故事的人是黃可偉校友,他的得獎文章〈日月〉描述圖書館今昔的變遷,寫對中大的記憶和情感。他亦概嘆萬事萬物都逃不了變遷。小如一棵植物,大如一顆星球,都會歷經出生與死亡。在浩瀚無邊時間裏,渺小的我們要如何面對變化?由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之間有甚麼連繫?黃可偉的感悟也許會帶來一點啟發。

 

黃可偉校友於畢業於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著有小說《田園誌》、《逝者紀事》。曾憑〈厚積森林〉獲得第二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公開組金獎。

 

得獎篇章〈日月〉全文閱覽:

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19-20-19

第二屆得獎篇章〈厚積森林〉全文閱覽:

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16-17-11

​***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