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失去靈魂的香港:論香港文化保育之成敗
杜汶邦 英文系
2017-18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一組 銅獎

近年香港本土意識抬頭,大眾對本土社會議題越趨關注。本土思潮爆發,市民開始關注本土文化的保育,希望能夠保存屬於香港的固有文化,在這紙醉金迷的城市裏留下一點舊時代的簡樸與人情味。然而,政府「利」字當頭的保育政策往往未能保留本土文化的原貌,甚至逐步蠶食本土文化的本質,讓這城市所承載的靈魂逐漸流失。

 

著名政治家高爾基嘗言:「人是文化的創造

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人是一切文化的根

本,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人們在某一點駐

足、生活,然後開始聚居,由一條街擴大至

一個地區,其生活習慣和工作活動互相影響,逐漸形成一個

地方的文化。文化本身就像一部電腦,人們

所駐足的建築、街道為文化的「硬件」,而

此「硬件」所盛載的「軟件」,正是人的情

感。一部電腦缺乏「硬件」,因「軟件」欠

缺適合的容器和零件啟動,則無法驅動;相反,若一部電腦只剩下「硬件」,亦只為一徒有軀殼沒有靈魂的容器罷了。「硬件」和「軟件」本為唇齒相依,缺一不可,而文化亦如是。觀乎政府過往的保育措施,大多只著眼於文化的「硬件」,卻忽略了保存「軟件」本質的重要性。以旺角的「雀仔街」為例,於九十年代初,政府為了配合地產發展商的重建計劃,清拆位於康樂街的「雀仔街」,並將街內的雀鳥檔移至後來興建的「園圃街雀鳥花園」,以保留「雀仔街」的特色和文化。上述政策聽起來好像挺理想,但事實上對「雀仔街」的文化保育成效不高。「雀仔街」本座落於旺角中心地帶,短短的街道裏擺著密密麻麻,卻又井井有條的攤檔。「雀友」們平日會帶着自己的「愛雀」,聽著不同的鳥叫聲,聚在一起討論養鳥的心得,研究雀鳥的品種,好不熱鬧。「雀仔街」搬遷後,「雀鳥花園」裏的攤檔寥寥可數,由於其地理位置沒有以前那樣方便,來訪的「雀友」數目亦大不如前。政府的保育政策雖然為「雀仔街」的街道文化提供了新的「硬件」,但此街道文化的「軟件」卻完全變質,甚至逐漸消弭瓦解。昔日「雀仔街」令人懷念的的鳥叫聲,由「雀友」們形成的街道文化,街道裡充滿活力和個性的文化韻味,這一切已淪為明日黃花。「雀鳥花園」就如同「雀仔街」的克隆體,徒有軀殼,卻沒有靈魂。而此例正正證明了政府流於表面,只著重「硬件」的保育政策之失敗。

 

誠然,政府對文化「軟件」本質的忽視導致了保育政策的失敗,但此「軟件」變質背後更反映了政府於規劃保育政策時的商業考量。「雀鳥花園」的興建除了是為「雀仔街」原本的攤檔提供容身之所,更是政府希望將「雀鳥花園」打造成旅遊景點,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如意算盤。而此正是政府的文化保育政策另一失敗之處。政府進行文化保育工程時,大多以經濟角度出發,不少文化保育工程皆與地產發展商合作,以經濟效益為主,文化保育為次,導致本地文化逐漸被商業元素所扭曲,失去其本來面貌。此等例子屢見不鮮,俯拾皆是。

 

說起被商業元素扭曲的本地文化,不得不提引起社會巨大迴響的利東街保育工程。利東街,俗稱「囍帖街」,因街內聚集了無數香港傳統婚嫁及囍帖印刷店而聞名遐邇,不少本地人甚至海外華人亦會特意到「囍帖街」打點婚禮。一對對準新人牽著手到店舖試婚紗、選購喜帖,店舖的主人為客人送上真摯的祝福,昔日的「囍帖街」總是洋溢着幸福與人情味,而此正是「囍帖街」所盛載的獨有文化。後來政府重建利東街,與信和置業合作將利東街打造成步行街,美其名以中西合璧、新舊交融為發展方向,聲稱希望保留利東街原有的本土文化特色。然而,重建後的利東街面目全非,舊式唐樓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以舊有建築特色為包裝的豪宅和商廈,與「囍帖街」關連的,或只有那幾間歐陸風格的婚紗店。所謂的保育工程,保存的究竟是本土的文化,還是地產商與政府的銀庫?從以上例子可見,香港本土文化的保育方針往往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忽視了文化保育背後的真正意義和精神。街道的確被保存下來,但當中的本土文化,舊時代的特色和人情味,文化所承載着屬於香港人的回憶,甚至整個喜帖行業皆難逃被時代洪流淹沒的命運。「自負盈虧」、「經濟優先」等概念一直深植於香港文化保育的理念中,為求達致經濟平衡而犧牲本土文化的原貌。確實,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有不少衝突之處,但兩者真的無法達致平衡嗎?

 

其實,要成功保育香港的本土文化,經濟與文化兩方面必須達至平衡,取其中庸。政府應該考慮的並非如何將收益最大化,而是在文化原貌被保存的基礎上如何避免經濟受到負面影響。政府可考慮參考外國的保育方式,如在加拿大的金礦街,政府安排當地人重現淘金時代的歷史,讓旅客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於保存當地文化的同時刺激當地旅遊和經濟,以當地的文化作為賣點,吸引旅客,以達致文化和經濟平衡。香港以利為重,漠視文化,像囍帖街般將舊式街道重新包裝,加諸額外的經濟元素,扭曲本土文化的本質甚至將其邊緣化,外國的做法明顯較可取。金礦街的這種保育方式以「保育文化原貌」為政策軸心,在不影響文化原貌的前提下加入經濟元素,令文化保育和經濟效益兩者達致平衡,實為文化保育之上上策。

 

此外,要讓香港的文化保育工程成功,除了政府的帶領外,市民以及社區團體的參與亦非常重要,灣仔藍屋的保育工程正是一個好例子。藍屋建築群位於石水渠街,由藍屋、橙屋和黃屋三幢舊式建築所組成。這三幢舊式建築所承載的,是香港舊時代的街坊點滴和生活文化。2006年,政府計劃將藍屋改建為武館和醫館,迫遷居民。有見及此,「社區文化關注」創會成員陳允中則聯同聖雅各福群會的一班社工、專家和學者組成團體探討保育方案,希望能夠達致「留屋留人」,即復修藍屋建築的同時,保證原有的居民能夠繼續留在藍屋生活,以保育由藍屋居民自然而生的街坊文化。經過多年努力,陳允中與一班街坊終於成功爭取香港首個「留屋留人」的保育工程,藍屋內外皆保留其原有面貌,而舊有的居民於工程完畢後亦被安排返回藍屋居住。藍屋內更設有故事館、展覽等,讓人們更了解藍屋所盛載的舊時代點滴與文化。從以上例子可見,保育工程並非一定由政府作主導,市民亦可自主發起保育運動,對政府施予壓力,監察政府的文化保育政策並提出意見,以捍衛屬於香港人的獨有文化。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人們在城市裡生活,留下足跡,生活的點滴形成習性,然後建設出城市獨有的文化。為了保存這屬於香港人的文化,市民與政府必須攜手合作,尋求保育的方案,將專屬於香港的文化特色與風貌好好保存,為這逐漸褪色的城市重新注入靈魂,塗上屬於香港的文化色彩。


 

 

評語::

 

結構穩妥,資料詳盡,說明、議論的技巧皆奏效。起題、觀點的表現平平。(麥樹堅)

 

注視時政,關懷本土,例子扣題,議論精到。(鄭政恆)

 

本篇論說得當,有理有據,能回應當下社會關心的主題。然而,香港社會如何能夠借鑑外國經驗?此乃值得作者進一步發揮之處。(鄒文律)

 

得獎感言:

 

承蒙黃啟深教授之賞識,能獲薦參與是次「文學中大」徵文比賽,並得到此項榮譽,本人實在感到非常榮幸。感激黃教授於文章寫作過程中循循善誘的指導,望此文能引起同學對香港本土文化保育之關注。

City Sk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