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枯葉之美
盧羿知 經濟系
2017-18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金獎 

時值三月,萬物煥春。山城也一掃深秋的落寞蕭瑟。我在某個午後昏昏睡去,不覺間被窗外流淌的清澈陽光喚醒,惺忪間望見那青翠欲滴的樹木,才恍然發現,春天已經來到了。 

 

我走過逸夫書院前的長坡,兩側的枯葉早已被清掃乾淨,只有排水的溝渠中殘留他們的些許足跡。想起去年剛入校時遊覽校園,初見兩處繁華燦爛之景,一是李兆基樓前的一片花叢,老樹蒼勁有力的虯枝下簇擁著一叢粉黛,愈顯嬌媚可愛;二是崇基神學樓前的花牆,約莫半人高,襯著柔風淺淺的低吟,同路人喁喁。 

 

卻也有兩處的枯葉,讓我嘖嘖稱嘆。一是新亞書院的天人合一,每每經過,總能看到水面上漂浮著星星葉葉。去年秋天中大遊園時,恰逢微風陣陣,托著枯葉緩緩飄下,在水面上綻開一朵白蓮。那老樹皺摺縱橫,斜枝橫逸,如卑謙謹言的諫者,緘口佇立在水天交匯處,任歷史恣意雕琢,卻不露聲色。二是崇基神學樓旁的小橋流水,小道上疊滿四處飄零的枯葉,風吟水鳴揉進這泠泠波光中,別有一番意境。將這四處景觀一比,便覺得繁花似錦太過穠艷,倒不如這枯葉成秋落落大方。 

 

枯葉之美,美在殘缺。我想起斷臂的維納斯,

那豐腴的胴體,卻少了兩隻曼妙的臂膀,讓人

不禁遐想,它們會是自然低垂在腹部,還是微

微抬起,讓肌肉的飽滿自然展現,亦或是靦腆

地藏在身後,讓這位傾國傾城的美人露出難得

的嬌嗔呢。再來看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每每看

到那斑駁的石柱,腦中浮現的是殘敗背後深邃

的歷史,彷彿浩瀚星辰,深深吸引著每一位旅

者流連。殘缺,是美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 

 

殘缺之美,美由心生。殘缺本身或許不美,但殘缺能帶給我們對事物更深層次的臆想,化具象為抽象,由現實變為虛無。 《禮記‧樂記》中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出。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筆記法》中也有記載:「畫者畫也,度物名勝而取其真。」音樂、繪畫的創作是經過作者主觀情感加工而成,而殘缺,則賦予了欣賞者二次加工的空間。枯葉本身或許並無美感,但杜甫卻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傷感(《登高》),劉翰卻有「睡起秋聲無覓處,滿街梧葉月明中」的閒適(《立秋》),陸游卻有「地爐枯葉夜煨芋,竹筧寒泉晨灌蔬」的慨然(《閉戶》)。可見殘缺之美,在於有限的客觀造物背後無限的主觀感知,恰似「留白」的手法,為意境的創造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空間。 

 

殘缺之美,別具一格。電影《芳華》講述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一支軍隊文工團的故事。劇中的男主角,被稱為「活雷鋒」的劉峰,把自己的愛情和溫暖無私的奉獻給每一個人。他被愛人陷害,調遣至軍隊,在越南戰爭中失去手臂。改革開放後,他處於社會底層,受盡屈辱。電影的最後,劉峰坐在車站的長椅上,用僅剩的一隻手臂點了一根煙。 《芳華》塑造出劉峰這個人物形象,讓人感慨萬分。他善良勇敢,勤奮向上,本是完美的一個人格,人生卻充滿了殘缺。然而正是這種殘缺,帶給人震撼與感動,讓人對這樣深沉的往事湧起了無限的遐想。對比其他青春題材的電影,理想化的結局迭出不窮,觀者大呼過癮。 《芳華》中的殘缺使「美」不單調,避免我們的審美疲勞,反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 

 

那麼,這種殘缺之美有何作用? 

 

其一,是帶給觀賞者更深層的審美體驗,引起心靈深處的刺痛與反思。試問黛玉美嗎,當然美,「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紅樓夢》第三回)。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美人,落得氣鬱而死的結局,引得無數讀者悲惋哀嘆。同時也正是這種缺憾,帶給我們刺痛與反思,使我們不斷探究,反复鑽研,才成就「紅學」這樣的大家之學。 

其二,我們欣賞殘缺之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美。以詩歌為例,「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同是花鳥,李太白能有「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的閒適灑脫(《春日醉起言志》),杜審言卻「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風景可能變化甚微,但意境卻浩瀚無窮。每一位詩人在用情感加工殘缺之美的同時,其實也賦予了這種美新的含義,化作詩歌,流傳千古。 

 

其實,生命的哲學也蘊含著殘缺之美。王勃風華絕代,一篇《滕王閣序》可謂天人之作;霍去病北擊匈奴,金戈鐵馬,弱冠封侯;項羽破釜沉舟,背水而戰,成就西楚霸業。然而,他們的生命卻充滿了遺憾:王勃遇赦,卻溺水而亡;霍去病官居大司馬,卻英年早逝;西楚霸王烏江自刎,一代霸業,灰飛煙滅。可正是這些缺憾,將他們的人生渲染出氣勢恢宏的傳奇色彩,後人扼腕嘆惋的同時,也感慨這殘缺之美如同樂章上的休止符,讓他們精彩絕倫的人生戛然而止,空留餘音繞樑。我們的人生或許不會如此傳奇,但卻也不必刻意追求圓滿。叔本華曾說:「願望,即欠缺,乃是一切快樂的先決條件。隨著滿足的到來,願望和快樂也就完結了。」當生命將盡時,切莫兀自傷感人生的遺憾,且心安理得地去接受那生命最本質的歉然罷。那些孤獨、隔膜、生死,生命的缺憾,終將成為我們人生的留白。 

 

此刻,已無枯葉可覓。我知道,他們生命短暫與終結,終將成為那殘缺之美的肥料,在那過去的歲月中靜靜綻放。 

 

評語:

 

作者轉換角度,從象徵暗啞、脆弱、無用的枯葉論殘缺之美。作品論點充足,論據豐富,惟論據多取自藝術範疇,可考慮平衡一下。 (麥樹堅)

 

作者寫美,不寫中大四月之杜鵑,亦不寫陽光下的百萬大道,偏偏寫「枯葉」,可見其選題的獨到之處。作者論說清晰有理,能援引中外之例來證明「枯葉」(殘缺)確有獨特的美態,值得世人欣賞。誠為佳作。(鄒文律)

 

散文筆法,視野廣闊,暗通美學,連帶哲理。(鄭政恆)

 

得獎感言 :

 

我喜歡寫作,因為筆下流淌的不只是字,更有人生。雖然喜歡寫作,但高中以來,苦於考試框架的束縛,我的文字再難得到肯定。這次僥倖獲獎,實是對我的莫大鼓舞,我相信未來我會更加熱愛寫作,繼續書寫感悟,記錄人生。

Fall Foli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