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與自己對話
覃思 社會學系
2017-18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銀獎 

  在中大,與「自然」和「人文」對話是有學分的。與「自己」對話,是沒有學分的。

     

  在一次尋常的閒聊中,珊突然忍不住哽咽起來,然後在我面前放聲痛哭。她今年大四了。她對我說,她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別人都準備好畢業了,她卻還是一團糟。當時我們都通過遴選得到了一個難得的交換機會,可她卻把這一切歸於運氣。「當時我出人意料地考上中大」,她說,「別人都說那不過是我的運氣好」。

     

  我發現有一個詞頻繁地出現在她的敘述裡——「別人」。她的痛苦與自卑,不是源於她真的一無是處,而是因為她習慣用別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珊是個很外向的女孩,跟別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但她也很害怕落單。

 

    但這孤單恰恰是她最需要的,我想。她需要短暫地離群,與自己對話。

 

    我所說的與自己對話,是指與自己內心的深入溝通。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出現,但常見於獨處。它有時是激辯,有時是哭訴,有時是嘲諷,有時是沈默。它的話題是最廣泛無邊的,它的態度是最真誠坦蕩的。它是一個人和自己的心面對面。

 

    與自己對話是我們的必需品。沒有它,我們只能漂泊在世俗評價的急流裡,抓不住人生的船舵。我們從來就無法逃脫別人的目光,更何況是在侵吞私人空間的網絡時代。但我們能選擇出讓私人空間的多寡,決定我們的生活有多少要被置於聚光燈下。這種主動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我們慷慨分享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墜入「別人認可的生活」里。社會學家把這稱為「鏡中我」,意思是在社會交往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借他人之眼來審度自己,活成別人所期待的樣子。當我們慣於迎合旁人的標準,我們原有的自我判斷力就所剩無幾了。就像珊在得不到外界的認可時手足無措。

 

    現代人的不快樂,很多都源於自我意識的喪失。這不是說人們不愛自己了,而是人們忘記了誰才應該為他們的幸福下定義。「他們」說幸福是不用拼命就能拿到好成績,幸福是在大學裡拍拖,幸福是一畢業就得到體面的工作。可是慢著,聽一聽,這是否是「我」心底的聲音?與自己對話是一個重拾自我的契機,它讓我們暫時掙脫「常識」、「主流」的綑綁,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嚮往的究竟在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真實的內心安頓,置外界褒貶於度外,做到孔子所謂「人不知而不慍」。

 

    作為一個活躍在公眾視野的知識分子,梁

文道罕見地遠離社交媒體,他不用Facebook,

也少用微博。他擔心自己若習慣了在社交媒體

上發言,便會不知不覺寫些大眾喜歡看的東西,

文風和立場也會變化。他因此更偏愛獨自閱讀

和思考,這是他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或許有少

數人即便在公眾視野中也能不受拘束,保有純

粹的個性。但我做不到,梁文道也做不到。

 

    與自己對話之所以重要,除了在於幫我們減弱外界的噪音,還在於讓我們練就強大的內心。沒有誰天生獨立又堅強,這些能力有如肌肉,需要不斷調用才能生長健全。孤獨和困惑從來不會離開我們,而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消解。「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每個人應該自己救自己。」這是陳丹青給年輕人的忠告。讀來殘酷,卻真實得赤裸裸。大部分學生在走進大學以前,一舉一動常受同學和師長關注,來到大學之後,卻像被丟棄在一座孤島上,太多事情需要靠自己獨自面對,生活中也不只有學業需要思慮。他們盡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但很快會發現「依賴」是一劑危險的藥。我總是希望能多和珊聊聊,帶她走出情緒的陰霾。但我更希望她自己掙脫出來。

 

     曼德拉的一本自傳名為《與自己對話》,裡面記錄了他隨時隨地的自言自語。大概很少有人能比服刑27年的他更懂得孤獨的滋味。可他卻說:「監獄是認識自我的理想場所」,因為「一個人至少每天都有時間去反思自己全天的行為」。監獄本身不能給人益處,但它意外地給了曼德拉與自己對話的條件,給了他一段修煉精神世界的空白時間。我們的幸運之處在於,我們有選擇的權利,無需被迫與外界隔離。但我們不妨嘗試主動與外界疏遠,即便片刻,來鍛造自己的心。

 

     我在這鼓吹與自己對話,並非想貶低與他人對話的價值。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不也是懷著與讀者對話的渴望嗎?只是我們身處的環境時常提醒我們要表達、要外向、要合群,又何需我贅述呢?

 

    與自己對話並非易事。大學里沒有一課教我們如何做,也沒有人能做示範。但我們不是毫無頭緒。我們可以獨自散步,可以向日記傾訴,可以偶爾關掉社交軟件,也可以像曼德拉那樣,定期沉思,在睡前與自己對話15分鐘。起初,沒有迴響的失落感會成為一種阻力。但正是克服這種失落讓我們變得忠於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我想,最難的部份恐怕是直面自己。

 

     我想起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電影裡,宮二說練武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是第一步、是萬端之始,在我看來卻是最難的。可我們非得學會不可,因為若是不想迷失在這遼闊紛雜的天地間,我們必須先看清自己。

 

 

評語:

從議論的意味和份量去看,作品較像雜文,說得輕鬆又易明。例子層面廣泛,可見作者涉獵甚廣。(麥樹堅)

開首一句已經見出作者下筆的不凡之處,而後文述及現代人需要「孤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更是切中時代之肯綮。現代人活在各種社交媒體之中,比往日更容易把焦點放在別人的目光之上,結果忽略了直面自己的重要性。本篇由此出發,整體發揮相當理想。(鄒文律)

生活道理,簡單直接,觀看所得,俱成滋養。(鄭政恆)

 

得獎感言:

 

感謝蔡老師和所有評委老師讓此文獲獎,使我有機會與更多讀者對話。此文為同學們而寫,為中大而寫,如果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微小的思考,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日後我會以此自勉,精進文章。

Reflection Through Broken Glas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