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自學適合香港嗎?——駁《在家自學,也可以成才?》
呂銘志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2017-18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優異獎
在家自學的現象在英美地區已成趨勢,但這能否意味著香港也要大力支持,盲目跟風呢?當然,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注重的是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確實不能拘泥於教育的形式,但於香港而言,家中自學究竟能不能成才,又什麼才算是成才,值得我們商榷。
在當今之世,還能用學習成績來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成才嗎?不能。所謂成才,是指品格的完善、各項能力全面健康發展,而各項能力更包括有適應力,社交力,領導力等等,作者過度強調在家自學的孩子學習成績勝於學校的同輩,而忽視了對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核,實屬片面。確實,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成績對於學業十分重要,它很大程度決定了上什麼大學,在未來能得到多少發展資源。但作者提倡的在家教育針對的是低齡兒童,對於兒童而言,重要的是教他為人之道,現在就以成績論成敗,實在本末倒置,未免太不理性。故而,學習成績並不能衡量在家自學孩子受教育的質量。
既然學習成績無法作為在家自學好壞的參考
標準,那在家自學的孩子重要的適應能力和
社交能力又將如何呢?作者以「在家自學時
存在途徑和政策來幫助孩子接觸社會鍛鍊社
交能力」,如台灣的「2nd TUE」等,來論
證「只要實行恰當,也可助發展身心」。然
而,從邏輯來講,存在提升社交能力的途徑,
並不能證明這些途徑足夠將孩子社交能力提
升到在學校學習的孩子的水平。眾所周知學
校不僅是學習課本知識的地方,更是社會的
縮影,孩子在學校這種環境中可以對社會有
初步的了解,有更多機會去學習與他人如何交往,使社交成為一種常態。這是讓小孩偶爾有機會去與外界交流的在家自學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正如作者所引用對衡大學的結論;「在家學習兒童成績較好,是歸功於家長的長期照顧;年幼兒童離家赴校,一時難以適應新環境,或引起焦慮,影響學習。」這正揭開了在家自學的弊端!為了避免孩子不適應新環境,而緊緊把孩子納入自己的翼下保護起來,從這個角度講,這些家長怎能提升孩子的適應力和社交力呢?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想到去鍛鍊孩子的能力。而且更說明他們向學習成績看齊,為了學習成績可以無視孩子其他能力提升的需要,如果是以這種目的而培養孩子,他們成為的「人才」真的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嗎?
是否因為學校有可能出現不好的教學方式、學生有可能出現表現問題,就能否定在校學習的方式、肯定在家自學的方式呢?首先,在學校學習確實存在出現上述問題的風險,但不能一概而論,往學校上貼標籤。所謂「填鴨式」教育,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確實不可取,但對於追求成績的家長來說,即使讓子女在家自學,也很難保證不用這種方法去教育子女,甚至會更加極端。同時,家長並不是專業的教育人員,也沒有足夠的資質去保證教學質量。故而,「填鴨式」等教育問題都有可能在學校和家庭中出現。對於子女的表現問題,在家學習固然不會出現欺凌等情況,但子女終究是要走進社會的,應該在他們走進社會之前,家長就應發現並解決問題,教導孩子如何對待這些表現,培養一套成熟的善惡觀、價值觀。所以,為了逃避問題,而不能讓孩子在學校得到歷練,寄希望於在家自學,無異於因噎廢食。
自學的教育方式在歐美地區盛行並取得成果,就能說明於香港社會在家自學也一樣行得通嗎?文中作者多次引用英國和美國關於在家自學的研究結果,來證明香港社會也適合在家自學,但其實,作者忽視了重要的社會背景。第一,英國沒有戶口和身分證制度。這就導致政府與學校無法得知兒童是否得到學校教育,也沒有法律要求英國家長去通知當地政府。就算政府會進行視察,往往只關注孩子在家有沒有接受到教育,而不是接受了怎樣的教育。這就使在家自學的條件十分寬鬆,故而在家自學人數增多,而教學方式和質量參差不齊。這和香港嚴格強制上學的政策不同。第二,英國上大學對成績要求不高。英國大學是施行申請制,而非分發制,成績只是錄取標準的一部分,和香港幾乎完全按成績錄取的方式不同,學生無需太過擔心成績。第三,雖然美國在家學習的人數多,然而據美國教育部2012年的報告指出,「64%的家長是因為宗教原因選擇了在家教育」,從這看來,大部分美國家長讓孩子在家自學並不是因為學校學習比不上自學。所以,綜而觀之,產生大量在家自學兒童的現象所需要的因素,現在香港並未完全具有。
當家長們聽聞「孟母三遷」的佳話而躍躍欲試的時候,他們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因為在家自學的教育方式的好壞完全依賴於父母教育能力,而且當今香港還沒有一套成熟的針對在家自學的體系,不得不說,自學這條路走起來有難度。每個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所以更應對教育方式再三思量,切忌盲目跟風,而政府部門更應完善立法,對申請在家自學的家庭進行更加合理的審核,和跟進對自學家庭的教學情況調查,確保選擇在家自學的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得獎感言:
非常開心可以得到評委老師的欣賞與鼓勵,我也非常享受創作的樂趣,我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享受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