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古語新用」應當慎行
雷浩瑀 信息工程學系(二年級)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銀獎
語言本是人類最為偉大的發明,它能使我們的意願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引發我們靈魂深處之共鳴。又觀漢語,以昂首之姿立於世界語言之巔,是為華夏五千年文化熔爐中純粹的結晶。然而,漢語,抑或是任何語言,總會處於不斷的演變之中。語言新用,在中大的校園中,我們便可窺見一斑,例如伍宜孫院慶的標語「匪宜所思」,新亞扶青籌辦的前往斯裡蘭卡的志願者活動「一言蘭盡」,善衡書院利國偉堂宿生會「利躍龍門」等等。
標語的目的在於闡釋內核的同時博人眼球,將成語化用為標語體現的是對文化傳承的巧妙創新,非常之值得褒揚。但是其中部分標語對於漢語的誤用,的確令人匪夷所思、一言難盡。為了避免給人以笑柄,「古語新用」應當謹慎而行。
以之前兩句標語為例,這種類型標語的本意是將活動的名字化用到成語之中,追求簡短而又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效果,但是為什麼會給人啼笑皆非的感覺呢?原因就在於在撰寫標語時,過於追求套用成語的形式,而忽略了成語本身的含義和語境,導致我們在看到這個標語時不知所云。使用語言的重要目的,就在於表情達意。
首先,語言是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筆尖流淌出的,應該是
赤誠的情感。不僅僅是語言,每一個成語、漢字,都有自己表達
的感情,我們將詞語簡略的分為褒義、貶義與中性,就是為了直
觀地體現出它們背後蘊藏的感情。看到「虛懷若谷」,我們會想
到明靜淡泊、超脫世俗的高潔形象;而聽聞「巧舌如簧」,立馬
浮現出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為自己牟利的小人。綜藝節目《見字如
面》中,人們往來的書信總是能夠看哭許多觀眾,正是展現出了
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力量。所以,當語言被用來表達錯誤的情感,便會鬧出笑話:一言難盡本是用來形容不好的事情錯綜複雜,無法用言語形容,但怎能用來為志願者活動宣傳呢?與其相反,我曾在一家市場中的電單車商行見到其作為廣告的標語「騎樂無窮」,「騎」這一核心動詞以諧音的巧妙形式,使「樂」的情感得以深入人心。
其次,語言最為重要的功能作用便是達意。縱觀語言文字發展,正是被人們對於溝通交流、傳達意義的工具的需求所推動,所以達意便是語言使用的前提。清朝的黃遵憲言「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說出了他對於語言簡明扼要、表達想法的極致追求。我們所瞭解的文白之爭中,兩派所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文言文不能簡潔明瞭地表達觀點,甚至可能會產生歧義。由此可見,清楚表達意思可以說是語言的必要前提,如果語言無法表達含義,就會讓人一頭霧水:院慶的標語應該關注於體現喜慶與歡快,但是「匪宜所思」卻與歡樂毫不沾邊,反而令人費解。反觀一則貼在文化廣場的論壇海報:「異曲同聲」很是符合講座討論異性同性的主題,一目了然。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標語對於漢語文化的誤用,只是小小的一個角落。但是見微知著,我們也更加需要看到現在社會對於語言運用的現狀:其一,存在許多語言上的誤用,隨著人們越用越多,漸漸曲解了原本的意義,與造字之初的情感含義漸行漸遠。例如,「空穴來風」的古義與今義截然相反:傳言有一定的依據、傳言完全沒有根據。其二,來自口頭語、網絡語等多方面的詞語正在為漢語注入新鮮的血液,儘管這些語言的水準參差不齊,但是它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著眼於我們的校園,這種對於古語的誤用於學生而言更是有偏向作用,尤其對於語言、文章等語文運用方式。詞語與成語比之文章,好似摩天大廈的磚塊。當磚塊被放在了錯誤的位置,如何才能展現大廈該有的樣子呢?所以,當語言被當今社會賦予新的意義,我們應該遵守古法嗎?
我認為,對於一套成熟而又淵源的語言,它的優點一定是大於缺點的,歷代的人們對於它們進行了不斷地革新,才形成了穩定周密的系統。此外,語言不僅僅是人們交流的方法,更加是民族文化的紐帶、民族意志的體現。透過流傳千年的語言,我們通過語言背後的情感、含義,甚至可以感知到蘊藏其中的力量。所以對於詞語的誤用,我們應該細緻糾正,在使用之前瞭解其本身的含義,應當針對使用的目的來尋找合適的語言,而不是為了套用固定的語言而曲解詞語本身。再者,當今對於語言的更新的確極為重要,但是我們也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正確有益的語言加入漢語的大家庭。總之,對於新語,作為使用者的我們,更應該謹慎而為之。
帕斯卡曾說:「給生命以時光,不如給時光以生命。」對於語言,亦是如此。若要讓它在源遠流長的時間長河中充滿生命、熠熠閃光,不僅僅是中大學子,每個人都有責任對它真誠以待。
評語:
文章用心良苦,能看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愛護。文章主題看似傳統保守,但論證過程卻能夠不時援引生動例子,回應時下社會無節制把玩傳統套語的現象,整體論述吸引。文章在指出時下「古語新用」問題的同時,能夠在有限的篇幅,提出一些實質建議和原則,具建設性。
文章以中文古語為題,但在文末作者能夠引用西方學者之格言,儘管有關格言並不直接對應語言文提,但作者卻能夠加以轉化,使引用的格言讀來合乎情理。這一方面能表現出作者的學識並不囿於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夠看到作者的創意。(唐睿)
《論「古語新用」應當慎行》善用生活化的例子,說明漢語處於不斷的演變,古語新用的情況。起筆列舉伍宜孫院慶的標語「匪宜所思」,新亞扶青籌辦的前往斯里蘭卡的志願者活動「一言蘭盡」,善衡書院利國偉堂宿生會「利躍龍門」等等。讀來親切易明,讚嘆設計者對文化傳承的巧妙創新。
作者繼而從「語言是人們真情實感的表達」及「語言最為重要的功能作用便是達意」兩個層面,列舉善用與誤用古語的情況,申明清楚達意是語言的必要前提。
誠如作者所言,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方式,更是民族文化的紐帶。流傳千年的語言,可令人感知到蘊藏其中的情感與力量。故此,在「古語新用」的更新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可將正確有益的語言加入漢語的文化源流,並讓它在時間長河中閃爍生輝!(黃燕萍)
文章結構完整、文字流暢、論點清晰。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例子加以說明,如能使用更多「古語」例子加以說明,則更有說服力。(陳曦靜)
得獎感言:
作為一名中文大學學子,「中文」二字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們是傳承千年的文化血脈,在時代的變更中卻也有時無所適從。遵循傳統?變化維新?我們應該思考什麼才是讓中文持續閃耀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