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人手不足的難題?

──駁《輸入海外港人專科醫生的建議》 
張頌恩 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二年級)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優異獎 

  近日,談及公立醫院醫療人員嚴重短缺的報道屢見不鮮。有學者建議為海外專科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以增加公立醫院的醫生人手。以下我將指出筆者論述中略為疏漏之處,繼而提出個人的見解。

 

  首先,作者的引例未能支持公立醫院專科醫生人手短缺的論點,論據也存有事實上的偏差。作者以一名兼職專科醫生在公立醫院進行手術期間往私家醫院進行另一個手術作為引子,直指公立醫院專科醫生人手不足。作者所引述的事件發生於2017年,一名前大學醫科臨床副教授於瑪麗醫院監督主刀醫生進行一宗手術期間擅離職守,到私家醫院為另一位病人做手術,公立醫院的手術拖延達三小時。涉事教授沒有盡責監督手術,並非如筆者所言在公立醫院親自進行手術。同時,此事的主因不是醫生人手短缺,而是涉及職業道德的範疇,關乎個別醫生有否盡其職責,保障病人權益。前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指,兼職醫生若未能按更表工作,可先通知醫管局安排其他醫生頂替。由此可見,此事可以透過行政方法避免。縱然專科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存在,但在職業道德的考量下,醫生也不應為自身利益而危害病人的生命。

 

  再者,以海外專科醫生考執業資格
試存有不合格的風險作為理由,容許這
類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的說法實在難以
成立。正如作者所言,執業試目的是考
核醫生需要具有的基本醫學知識。根據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的資料顯示,
本地醫科生的畢業試與海外醫生來港的
執業資格試的困難程度相近。可見,執
業資格試並非強人所難,而是要測試考
生作為準本地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
能。況且,任何考試均有不合格的風
險,不應因噎廢食。

 

  此外,作者的類比論證存有不足之處。高中試與專業試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距,不宜相題並論。高中試考核多個學科的基本知識,而結果只涉及學生本人。專業試則聚焦於專業人士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其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病人的安危,甚至影響病人家屬的精神健康。倘若一位專科醫生診症只懂得於自己擅長的範疇服務病人,而忽略了普通科醫生皆能處理的病徵,後果會是怎樣呢?

 

  另外,作者認為要求專科醫生考核執業資格試是不顧醫生的顏面,此言未免過於逞強。世界各地包括英國、澳洲均為部分海外醫生舉辦執業資格試,鮮有報道指海外醫生為考執業資格試而覺得很丟臉。執業資格試並不是個別人士爭取顏面的地方。執業資格試猶如過境關口,批准醫生在本地執業前,應進行嚴謹的審核,目的是要確保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保障病人得到合符標準的醫療服務。在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情況下要求海外醫生通過執業資格試方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有助確保醫生的質素,保證病人得到達水平的醫療服務。

 

  相比為海外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紓緩公立醫院壓力點的醫生人手需求更能對症下藥。筆者泛指公立醫院專科醫生人手不足,顧慮未夠週全。事實上,醫生人手短缺問題主要集中在壓力點,不是所有專科都面臨水深火熱的狀況。公立醫院壓力點的受訓醫生及專科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嚴重。根據香港醫學會會董佘達明所指,香港醫療過去二十年的壓力點主要在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醫生於十年內增加1000(四成四)至3500人,醫管局卻沒有調度人手支緩壓力點。前線醫生更沒有增長人數,仍如十年前只有2300人。反觀整體數據,公立醫院以本地45%的醫生(約6300人)服務本港90%的病人,其餘55%的醫生(約7000人)在私營機構服務本港10%的病人,可見公立醫院及私營機構的醫生分配是如此失衡。

 

  促進公立醫院及私營機構協作,特別是分流壓力點的病人往私家醫院,可以有效地減少社會大眾對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的需求,從而根治供不應求的問題。雖然醫管局被批評推行此計劃的成效不佳,但原因在於欠缺明確目標及過於寬鬆的條款,如長者醫療劵被過份使用在眼鏡公司等地方。透過協作分流壓力點的病人,有助減輕在壓力點服務的醫生的負擔,更能改善公立醫院及私營機構服務失衡的情況,減慢公立醫院醫生因過於辛勞而轉至私家的惡性循環。

 

  長遠而言,嚴謹清晰的公立醫院及私營機構協作,能夠減少公立醫院壓力點的醫生的工作負荷,相比為海外醫生豁免執業資格試更為有效。若然為了大力增聘人手而草率行事,盲目豁免海外醫生的執業資格試,這樣難免影響本地醫療服務的質素,做法可說是剜肉補瘡。

 

得獎感言:

 

萬分感謝黎必信老師的舉薦,以及評委老師的賞識。此獎項是一份鼓勵,更是一股推動,推動我堅持對文學的熱忱,不忘文學的美、珍、貴。

大中二_優異獎_張頌恩_1.jpe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