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生總要讀點「經」 
張丁凡 工商管理學院(二年級)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大學中文二」組 優異獎 

  「經」是什麼?是濃縮的人生智慧,是理性的處事之道;可稱其為經典,也可名其為經驗。

 

  被稱為「經」的著作有很多:我們古代的經典哲理著作,各個宗教囊括教義的經書等等。而他們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留存至今,並依舊受人追捧,就表明了他們不只是在過去感化著許多人,在今天依舊有現實意義。所以,在當今這個多種信仰並存、學科繁雜多樣的社會裡,不論你是否相信神的存在,不論你是否熱愛哲學,多去體會一些「經」的內涵,你總能找到一個重新認知世界的切入點。

 

  它是一顆救心丸,在你面對不幸、挫折、恐懼、絕望時給你慰藉和安心。可能你傾盡所有來進行的創業最後以失敗告終,也可能你苦心經營的婚姻還是因種種矛盾而以分手結尾……你失去功名、金錢或是愛情,即將對生活心灰意冷之時,何不先暫歇腳步聽聽「經」言:佛陀說,讀讀《金剛經》吧,「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再為無法改變的結局而受名利愛憎這等執念的禁錮,因為心中「無所住」才能有「新生」;莊子氣定神閑,向你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失敗沒有錯,因為虛無、無為就是這天地的本源和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為何不以恬淡安然處之呢。所以,當內心的抑鬱難以排遣時,不如先放空自己,從現實中抽離,進入精神世界和經書對話,忘記外界的紛紛擾擾,用瀟灑淡然的心態面對,之後再整裝待發,而不是一味地糾結於過去不做任何改變,最終變得自怨自艾、停滯不前。

 

  「經」也可以是一顆定心丸,讓我們看淡
生老病死,不再畏懼未知。讀《心經》,我們
可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這世間的
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
以一直都存在的我們還怕什麼 「生死」——我
們自己定義的「生死」只不過是形態發生的變
化罷了;讀《聖經》,我們會憧憬那個沒有苦
痛寒冷的極樂樂園,從而瞭解到人肉身的死亡
其實是我們靈魂旅程的開始。於是,我們不會
因「生」而大喜,因「死」而大悲;不會再因
得知自己所剩時日不多而鬱鬱寡歡,使病情加
重;也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選擇苟活而去損害
他人、甚至民族的利益。而當我們真正懂了惜
命不是貪命,並能夠坦然平靜地對待生死問題
時,我們也就不會再為那些因生生死死而產生
的惶恐所困擾,而是有了更多的精力注重當前、
享受生活,不再杞人憂天,惶惶而終。

 

  同時,它可以是藥,也可以是糖,幫你裹住種種煩惱,讓苦澀的生活多一點甜。當你因為幫助了別人但沒有收到相應的回報,甚至傷害了自己時,佛說:沒有關係,你這是在為下一世積善積德,耶穌說:開心一點,你現在離樂園的入口更進了一步;當你被病魔纏身痛苦不堪時,莊子告訴你,何不「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享受造物主帶給你的形體變化,不要沉浸於怨天尤人或是萎靡不振;或是當你的觀點不受人認可你倍感失落時,觀世音菩薩會勸說道:世間沒有絕對的對錯,能放下「我執」,不再糾纏於此才是更高的智慧。所以,煩惱的事既然無法消除,那就用「經」的智慧將其煉化,從中你也可以得到滿足和幸福。

 

  當然,你可以不愛哲學,你可以不信神靈,但是你不能缺少生活的睿智,不能沒有信仰的方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主人公「派」信過三個宗教,但不論這些教有沒有帶給他實質性的庇護,它們都是支撐派度過海上漂流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派心裡,上帝用風浪給了他絕望,又用一次次瀕臨死亡前的補給——食人島、天降大雨給他希望。所以他堅信神沒有拋棄他,並憑藉這樣的信念和希望,最終成功地活了下來。

 

  所以說,沒有必要糾結到底神是否存在,也沒有必要考究那些哲理符不符合科學規律,如果能在適當的時間挑撿到能解開心結的「理」,並且用在對的事情上,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有過不去的坎,撫不平的傷。

 

  有時事實我們無力改變,那不如試試改變自我。因為生活總要繼續,與其帶著悲傷、抱怨前行,不如找到另一個看問題的角度——選擇釋懷,痛快的樂活下去。而想要從壓抑的情緒中走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缺了一個強有力的推手,而這些充滿前人智慧的「經」,正是能夠拉我們走出死胡同的這只手。或許它宣導的價值觀在如今這個推崇理性和科學的社會裡略顯荒謬和無科學道理,但它給我們的精神滋補卻是在這個充滿壓力和競爭的環境裡必不可少的補品。

 

  所以,讀點「經」,看人生另一種風景。

 

得獎感言:

 

對於世界的認知,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總會有不同想法,而記錄這些想法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筆記錄。當我們再回首觀看這些心路歷程,將別有一番風趣。

大中二_優異獎_張丁凡_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