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可偉_公開組_銅獎_相片一.jpg

日月

黃可偉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校友)

2019-20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 公開組 銅奬

  在我畢業以後,新亞圖書館經過幾次裝修,中庭上的燈光變得柔和卻冷冽。走上展覽區,地下閱報區報紙的翻頁與同學影印的噪音都消失了,我們開始進入寂靜的地帶,哪怕是一點揭書的聲音,還是咳嗽聲,都聽得一清二楚。我知道,是那些白色光管的人工光線,像光幕般橫亙在樓梯上,阻隔了樓下以至外面的聲音。

 

  在這種清洌燈光下,圖書館的空氣顯得份外清涼,可是在我讀中大時的千禧年初,圖書館的燈光似乎比較溫熱。今日的燈光與昔日的燈光有甚麼實質不同?我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年代不同的燈光令圖書館溫度上升或下降,那只能是我個人感官的細微差異,但現在有時用校友圖書證進入圖書館時,我總覺得與十多年前用學生證進入時有差別。

 

  按入大學網頁就會看到圖書館建築介紹:「圖書館的設計,仿效美國肯塔基州碧理亞學院圖書館。館內除設有居高臨下的閣樓外,亦展出訪問藝術家及藝術系師生作品,是其特色之一。」換言之,新亞圖書館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位於地下與一樓之間的中庭夾層。中學時文學老師H說,以前中庭上面不是一塊混凝土天花,而是幾個呈三角形的筒形天窗,走在下面,可以看到透過玻璃折射下來的日照與月光,還有風與雲攪動下不同深淺的掩映陰暗。

 

  我未經歷過圖書館加建二樓前的日子,大學在九十年代初因地方不敷應用,拆掉天窗,再在上面加建一層,從此本來通向自然的洞口,塞入沒有生命的混凝土,變成中庭的人頭上的天花,二樓的人腳下的地板。我想以往天窗還在的時候,同學都可以透過天窗透射下來的動靜,見到外界變化,身在封閉的混凝土盒子,抬頭望望上面,仍然可以知道盒子外的大世界。可是我沒有機會看到天花外直通天際的宇宙了,我看到的只是幾面為數不多的橫向窗子看出去,那永遠呈水平角度的地面景觀。

 

  垂直的視野與橫向的視野不同,後者令人覺得自己仍然身處地上,與平素生活的大地緊貼,日常而安穩,前者卻令人見到天際的變化,感到意欲躍往天上穹蒼,一窺異於日常的興頭。當然,或許包圍玻璃窗的混凝土筒壁有點高,令我們看不清楚天上發生的事,可是透過光線變化與折射,就像柏拉圖那洞穴中的野人,可以猜測外界發生甚麼事。有垂直與橫向視野的圖書館其實是一艘待升的宇宙船,不同的窗都是看到由地球駛往天外的時光旅程,不過自從天窗封閉,允許大家看看天上日月的垂直通道消失後,宇宙船也像被重重的書壓扁,淪為丟在人間世,一個平平無奇的現代主義方型盒子。

 

  日月交替,我相信穿透天窗的光線,總會於圖書館在七十年代初建成,到九十年代初天窗封閉、千禧後一十年代借書完全自助化前的三十多年間,不知不覺刻劃在圖書館某一些角落。在我的年代圖書館還未全自助化借書,當時沒有借書機,大家要借書都要到流通處向館員借,掃瞄了學生證條碼與書籍資料,消磁,館員就會在書籍最後一頁貼著的表格蓋上到期日子。這些藍色印子都是一個個小小日月,光陰遺留下的痕跡。

 

  要是仔細觀察,這些日月都有不同時序差異,在最早期的印子,日子字體細小,墨色也早因時間流逝而漫漶,當還書時,還會在日子蓋上在哪間圖書館分館歸還的刪折號,到我的年代,印子字體變大,墨色也清晰多了,也只會在還書箱收集的書籍刪去日期。時間如光,不同類型與深淺的顏色都是不同光波波長,反映到我們的眼睛中,時間愈久,顏色愈淡,距離愈近,顏色彌深,日月把時間都刻劃在書內頁。

 

  蓋上不同日月的早期印痕,與圖書卡上簽署的人名相對,每借一本書,簽上自己的名字,再由館員蓋上歸還日子,兩個星期限期過去,說明日月循環了十四次,而借書者也同樣老去十四日,這是人與時間配合的時代。到九十年代初,大學圖書館陸續電腦化,不用再簽署,只要用掃瞄器讀取學生資料,書內只剩下孤伶伶,與真實的人脫鈎的虛空日月記號。許久不回母校借書,到前幾年又發覺圖書館不再蓋上到期日子,改看網上紀錄,甚至新購入的書也不再黏上到期表格,舊書表格與書卡也陸續清除,書最後一頁空晃晃,潔白得令我觸目驚心。有時想想,除了透過在書最前幾頁蓋上書籍入藏日期的大圓印子外,幾乎完全去時間化的新書沒有了明顯歸還日子,要經過多少時間磨蝕,才可以透過發黃與皺起的書頁,令人知道牠們由落戶中大到現在的一段時間,期間經歷了多少與人接觸的日子?

黃可偉_公開組_銅獎_相片二.jpg

  日月與光都很飄忽,在大自然中隱現不定,但當牠們與人遇上,行蹤就更神秘了,例如那本來通過宇宙船天窗前進的光線會在一夕之後戛然而止,散落在表格上的日期也會逐漸遞減,以至消失於無,又或者那些與宇宙及書本並行的日月自然交替,會在某一個年代經過多次建築裝修與借書電腦化後,演化成人工照明與虛擬網絡紀錄,我就知道,日月會升起落下,有時又會變換成其他呈現狀態。

 

  近來聽周國賢「有時三部曲」的〈星塵〉,入面幾句歌詞說:「抬頭望晚空想見光 像有光/在每維度裏驗證 群星中千億生死」,不要說宇宙的時空維度太過悠長,我們不能知其始終,其實在我們短小的一生中,或許早已目睹有生命的光與日月,有的早已死去,有的還在茁壯,而有的卻在步向殞滅了。

評審評語:

文章以中大圖書館為核心,寫個人對圖書館的記憶,同時亦表現了對中大的濃厚感情。文中對圖書館的細膩描寫,以及描述圖書館今昔的變遷,別具情味和趣味,特別寫借書手續電子化,以及昔日用借書卡、手寫字記錄借閱資料的轉變,更道出了科技仍至時代發展,雖然方便了大眾生活,但同時也可能讓人失去了許多生活情懷,甚至對身邊事物的感觸,變得遲鈍和麻木。

(唐睿老師)

得獎感言:

感謝爸媽與外婆,感謝母校。拙文講母校圖書館的時間,在這些日子這裏仍一如以往安穩平靜,母校的靜好並不必然,哪怕現在境況艱難多辛,可是大家不要忘記亂世中要莊敬自強,行有餘力,則走上街頭爭取人生的合理意義。

bottom of page